老房焕新颜,增收添活力——陕西留坝县江口镇闲置资源改造纪实

“以前老房子闲置着又旧又破,现在改成酱工坊,既能看见舒心景致,还能在家门口挣钱!”近日,望着陕西省汉中市留坝县江口镇江口村焕然一新的老供销社,村民冯静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近年来,江口镇聚焦闲置房屋盘活利用,通过“一屋一策”精准改造,让老村委会、老供销社、老乡政府等“沉睡资产”变身乡村发展“新引擎”,探索出一条闲置资源“二次创业”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0ebeb07d0ec20750bc431c883141894f.jpg

老村委会变研学基地民俗文化“活”起来

“大家看,这是梭椤村的采莲船,用本地竹木做骨架,外包布匹再经彩绘,莲花、荷叶等元素栩栩如生……”在梭椤村民俗文化研学基地内,村支书张秋菊正为孩子们讲解非遗民俗“采莲船”的制作工艺。很难想象,如今热闹的研学基地,曾是村委会搬迁后闲置多年、堆满杂物的老建筑。

为唤醒这一闲置资源,梭椤村紧扣农文旅融合发展需求,邀请专业设计师团队开展保护性改造—在保留原有建筑结构与乡土风貌的基础上,将其打造成集历史文化探索、民俗文化传承、技能培训、研学体验于一体的非遗传习馆,系统融入留坝栈道文化、农耕文化与非遗技艺。

基地运营至今,已推出“非遗主题展演”“民俗文化研学”等特色课程,累计接待周边学校、亲子家庭及研学团队超2000人次。既让游客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更带动周边群众通过售卖农产品实现增收,让老村委会成为乡村文化传播与富民增收的“双载体”。

老供销社改“汉酱工坊”传统手艺酿出“致富味”

走进江口村汉酱工坊,浓郁的香菇酱香扑面而来,几名村民正忙着筛选香菇、搅拌酱料。“小时候常来供销社买东西,没想到现在成了酱工坊,还能在这儿上班挣钱!”村民的感慨,道出了老供销社的“华丽转身”。

曾是村里“商业中心”的老供销社,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却随时代发展逐渐失去活力。江口村瞄准乡村特色产业机遇,决定盘活这一闲置资源,依托当地优质香菇、辣椒等食材,传承传统酿造工艺,打造“香菇酱”特色品牌。

改造中,工坊特意保留供销社原有柜台、货架等老物件,将一楼设为产品展示区,二楼改造成特色餐饮区;同时新建标准化酿造车间,采用“传统工艺+现代标准”模式保障酱料品质。在利益联结上,构建“企业+村集体+农户”机制—企业每年给村集体8万元保底分红,统一采购原料并提供技术指导,村民参与酿造、包装等环节,产品通过线上电商、线下研学基地、游客体验等渠道销售。

目前,汉酱工坊年产香菇酱等产品6万余斤,年产值超200万元,带动20余名村民稳定就业,让传统制酱手艺成为村民增收的“新法宝”。

64d60d6934cc67b33d2e44b54dd6e6ea.jpg

老乡政府升级社区工厂家门口圆“就业梦”

“以前打工得去县城,现在在村里工厂上班,既能照顾老人孩子,每月还能挣3000多块!”在江口镇河西社区诚鑫饰品有限公司车间里,村民李大姐正熟练地给耳环脱模。2024年8月,创业者甘定贤通过留坝县“红色江口”群众首创孵化园就业创业平台,在河西社区租下四间门面房作为生产厂房。工厂采用“灵活用工”模式,根据村民时间弹性安排工作,优先吸纳留守妇女、脱贫户等群体就业,目前已带动30余名村民就业,人均月收入约3000元,真正实现“顾家、挣钱两不误”。

随着企业订单增多,200多平方米的旧厂房逐渐“捉襟见肘”,扩大生产规模成为当务之急。得知老乡政府搬迁后,闲置办公场地长期无人使用,江口镇主动对接辖区首饰加工企业,计划将老乡政府改造为新的社区工厂。目前,厂房正进行生产设备配备与办公设施改造,预计2024年9月底正式投产,持续承接首饰制品加工订单,进一步拓宽村民就业渠道。

如今,从老村委会唤醒文化价值,到老供销社激活产业动能,再到老乡政府拓宽就业渠道,江口镇通过闲置房屋“一屋一策”改造,实现了“沉睡资产”向“增收活水”的转化。下一步,江口镇将继续探索闲置资源盘活新模式,推动更多“沉睡资产”变身“增收资产”,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能。(廖莎)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