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大爷,吃过早饭了吧?”
这句带着乡音的问候,在宁陕县城关镇渔湾村麻庄组的清晨响起。9月11日上午,宁陕县住建局干部辛长生敲开了65岁龚天华家的门。
“吃过了,每天习惯早起。你看,这么大雨,你还来看我。”龚天华一边擦着手,一边笑着迎上前来。
“真不错,比起以前真是大变样!”宁陕县住建局干部辛长生一边笑着夸,一边将老人爱吃的豆腐和点心递到老人手中。
这是宁陕县开展“大排查、大整改、大提升”活动中的一个缩影。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筑牢防返贫底线的过程中,宁陕县的党员干部们走出办公室、走进百姓家,用一次次“走心”的进村入户走访,绘制出一幅幅乡村振兴的“暖心图”。
“一看、二问、三核”,这是宁陕县党员干部入户走访的“三步法”。走进群众家中,他们不只是“走个过场”,而是真正“沉下去、融进去”。
在龚大爷家,辛长生不仅询问了老人的身体状况,还细致了解了他生产生活情况、秋收及子女务工情况。临走时,还不忘叮嘱:“记得按时吃降血压的药,我定期来提醒你复诊。”
一句句关切的话语,让老人眼眶泛红,笑容却更灿烂了。
“我们不是来检查,是来‘串门’的。”宁陕县住建局帮扶干部柯湉笑着说,“群众愿意和我们拉家常,问题才能浮上来。”
走访不是“走过场”,而是“走心”。正是在这样的理念下,越来越多的群众愿意敞开心扉,把困难和想法讲出来,干部们也得以真正掌握民情民意。
“政策讲得太专业,群众听不懂怎么办?”这是很多基层干部面临的难题。对此,宁陕县的做法是——把政策“翻译”成家常话。在入户过程中,干部们用最接地气的语言,向群众讲解防返贫监测、就业帮扶、医疗养老等政策。
“比如‘大病保险’,我们就说‘得大病也能看得起’;‘教育帮扶’,就说‘孩子上学有补助’。”宁陕县城关镇渔湾村驻村第一书记罗涛说。不仅如此,干部们还现场解答群众疑问,确保每家每户都有一名“政策明白人”,让群众“心中有数、眼里有光”。
“以前听政策像听天书,现在干部一讲,我都能跟邻居解释了。”村民陈晓彬笑着说。
“群众反映的问题,不能只记在本子上。”宁陕县坚持“边走访、边回应、边整改”的原则,建立了“问题清单+责任台账+整改时限”的闭环机制。
在走访中,有村民反映住房存在隐患、饮水管道老化,村里立刻协调相关部门实地勘察;有农户农产品滞销,干部们帮忙拍照片、发朋友圈,打通“最后一公里”。
“能马上解决的问题绝不拖延,暂时解决不了的,也要让群众知晓我们正在积极行动。”宁陕县住建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富林介绍道。近年来,该局先后筹集资金150余万元,助力渔湾村改善居民住房条件、安装照明路灯、修建公厕以及改造提升村内基础设施。如今,村内环境愈发优美宜人,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游玩打卡。
“你们家的土蜂蜜、板栗,我们单位同事都抢着买!”在渔湾村马庄组陈迪银家中,入户走访干部江旭东不仅带来了政策,还带来了订单。“新鲜板栗给我来70斤,土蜂蜜要5斤,都是帮亲戚朋友带的。”
陈迪银黝黑的脸上笑开了花:“以前这些东西都愁卖,放家里都快坏了,现在你们一来,不仅帮我们想办法,还直接成了买家,真是把我们老百姓的事儿放在了心坎上。”
江旭东笑着摆摆手,又仔细询问起他家今年的收成和生活情况,把新的帮扶政策耐心讲解了一遍,还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认真记下了陈迪银提出的关于乡村建设的建议。
为帮助农户拓宽销路,宁陕县住建局组织党员干部开展“消费助农”行动,通过单位团购、朋友圈转发、电商平台对接等方式,打开农产品销售渠道。
“知民情、听民意、解民忧、暖民心”,这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宁陕县干部的行动指南。在走访中,干部们不只是“信息员”“记录员”,更成了“政策宣讲员”“心理疏导员”“问题解决员”。“我们多跑一趟路,群众就少走一道弯。”宁陕县住建局副局长王小东说道。
近年来,宁陕县始终把群众的需求放在首位,深化联系群众全覆盖、服务群众全覆盖“两个全覆盖”群众工作法,在做实上花力气、在做细上下功夫,用心用情用力办好群众“小事情”,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步”,力促驻村帮扶工作见实效,为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与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注入强大动能。
下一步,宁陕县将继续以党建为引领,深化入户走访机制,推动防返贫监测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让政策更有温度、干部更有担当、群众更有获得感。(王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