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体量”的星明村,常住人口仅300余人,却以“党建引领、精准定位、资源整合”三步棋,走出了一条“农业提质、产业多元、生态宜居”的特色发展之路。这个曾因地处偏远、产业单一而发展滞后的小村庄,如今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明星村”。
党建引领,把准经济发展“方向盘”
初秋,沿星明村村道蜿蜒而上,山坡上的绞股蓝种植园区被薄雾笼罩,翠绿的枝芽吮吸着雨露生长,农户们正忙碌地穿梭其间。绞股蓝芽尖可制茶,藤蔓和根茎可晒干作为药材,药用价值较高且属短平快项目,当年种植当年就有收益,这对于星明村来说,无疑是一个实现产业增收、乡村振兴的绝佳机遇。
农户在绞股蓝种植基地除草
详细了解周边乡镇绞股蓝产业发展现状后,为确保绞股蓝产业推广顺利开展,星明村集体经济率先发展32亩。同时,积极对接县镇农业专家到村开展技术培训,通过理论讲解与现场示范相结合的方式,从绞股蓝的选种、播种、施肥到病虫害防治等各个环节,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培训,消除了农户“不会种、种不好”的顾忌。在村集体的带动和专家的指导下,从动员大户到发展散户,发动群众种植28亩。
如今,绞股蓝长势喜人,今年预计收获50000斤,集体经济预计收益5万元,户均增收2000元。近年来,星明村推动500亩淫羊藿、黄连等中药材规模化种植,切实将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通过“党支部+企业+农户”模式,构建起“党建链”串联“产业链”的发展格局。
精准定位,锻造特色产业“金钥匙”
眼下正是猕猴桃成熟的季节,位于星明村一组的猕猴桃种植基地里,成片的猕猴桃树郁郁葱葱,藤蔓上一串串猕猴桃簇拥在一起,果香四溢,驻村第一书记李庆正在种植基地里查看魔芋、猕猴桃的生长情况,30余亩套种的猕猴桃即将迎来丰收。
据悉,魔芋喜阴,土壤水分要适度,不能太多或太少。套种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魔芋适宜的生长环境要求,结合气候条件与产业基础实际,星明村瞄准发展机遇,通过招引乡贤能人返乡发展特色产业,因地制宜推广“猕猴桃+魔芋”特色套种,盘活猕猴桃林下闲置土地资源。截至目前,全村猕猴桃种植面积达30亩,林下种植魔芋50亩,实现产值10万元。据测算,通过劳务合作,套种模式每亩带动2人以上就业,人均年增收3000余元。
星明村通过错位发展,实现“一亩双收”,并不断打造“小而精”产业,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特色产业,种植碧根果200亩、建成38个标准化陆基养鱼桶,进一步提升经济效益。面对“土地少、人口少、资源少”的瓶颈,星明村通过精准定位,走出一条“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产业突围之路。
资源整合,激活经济发展“新引擎”
金秋时节,星明村迎来土豆丰收季,田间地头,村民们正忙着将圆润饱满的“金疙瘩”装袋成筐。“我们村的洋芋粉糯香甜、富含硒元素,今年帮扶单位省监狱管理局通过消费帮扶认购600余袋,但市场需求远不止于此。”星明村党支部书记石建一边查看采收情况,一边盘算着新的发展路径。
上门收购土豆
为破解单村发展瓶颈,星明村党支部牵头与阳河村、宏伟村建立跨村联建机制,通过共享产业信息、协调资源调配,形成“支部联动、产业联兴、群众联富”的协同发展格局。今年扩大洋芋种植规模,星明村种植面积突破200亩,带动周边村新增种植50余亩,总产量预计达10万斤,较去年增长25%。
依托星明村帮扶部门省监狱管理局消费帮扶平台,三村成立产业联盟,创新推行“支部+农户+订单”模式,通过产业联盟统一上门收购、质量检测和价格谈判,累计销售突破10万元,带动50余户农户户均增收2000元。
如今,星明村人均收入较五年前增长20%,村集体年收入突破20万元,提供就业岗位20个,累计务工10000人次,户均增收2000元,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全覆盖。村民说:“以前靠天吃饭,现在靠村集体吃饭!”
乡村振兴不在规模大小,而在精准发力。通过党建凝聚合力、定位挖掘特色、整合激活资源,小村庄同样能释放大能量。正如星明村党支部书记石建所言:“我们村虽然体量小,但要把每寸土地、每个村民都变成发展的‘一砖一瓦’。”
据悉,曾家镇所辖的13个村1个农村社区,类似星明村的小体量村4个,这些小体量村虽规模有限,却各具特色、潜力无穷。该镇以党建引领为强劲动力,秉持“一村一特色”的发展思路,深入挖掘各个村庄的独特资源,因地制宜谋发展。鱼坪村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全力推进全域旅游项目落地建设;五星村则凭借自身丰富的土地资源,将中药材产业作为首位产业大力发展;阳河村锚定目标发展香椿200余亩,推出香椿酱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青台村深耕传统农业产业,精心种植水稻200余亩,确保粮食稳产增产,全力守住粮食安全底线。
小体量村蓄能助力乡村振兴,不仅为曾家镇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更以小支点撬动乡村振兴大发展。下一步,曾家镇将以党建链引领产业链、服务链和创新链,着力全力打破村域壁垒,推动辖区内各村形成“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格局,为农村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刘亚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