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镇坪县钟宝镇文共体建设:文化惠民暖人心 能人添彩兴乡村

“现在有了文共体,还开展一些丰富的文化活动,我们的生活也更加有趣了”,9月7日,来镇坪县钟宝镇文共体里学习书法的老者说道。

近年来,镇坪县钟宝镇通过整合文体资源、激活文化阵地、培育文化队伍、挖掘乡土文化,钟宝镇为群众搭建“大舞台”、让群众当好“主角”,共同奏响和美乡村的文化乐章。

阵地活起来:基层文化空间成“精神乐园”

“以前文化活动室冷冷清清,现在每周二都挤满了人!”钟宝镇塘坊坝社区居民口中的变化,源于文共体建设中“基层文化阵地活化”的实践。该镇以文共体分中心、社区联合子中心为依托,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妇女儿童之家、文化站等场地整合为集文化学习、交流互动于一体的“百姓大舞台”。

在钟宝镇塘坊坝社区联合子中心,老年书法队每周二准时开课,从执笔运笔到临摹创作,专业老师手把手教学,笔尖划过宣纸的沙沙声成了社区最悦耳的“文化音符”;在钟宝初级中学教室,由镇坪县文旅广电局、县图书馆、钟宝镇文共体分中心共同举办的暑期“阅立方”公益培训班座无虚席,孩子们在“角色朗读”“情节接龙”中感受经典魅力,原本暑假冷清的教室变成了孩子们的“暑期乐园”。

这些阵地不仅是活动场所,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老年书法队计划2026年春节开展义写春联活动,让手写的温度温暖邻里;公益培训班精选30余册名著绘本,让农村孩子在家门口享受优质阅读资源。基层阵地的“活起来”,让文化服务从“被动等待”转为“主动拥抱”,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持续高涨。

能人动起来:乡土人才成“文化引擎”

如何依托乡土文化提供优质服务?钟宝镇的答案是:挖掘本土能人,组建文化志愿者队伍,让乡土人才成为文化服务的“主力军”。

钟宝镇新坪村走出去的大学体育教授江志全,每年寒暑假,他都会暂别城市讲台,回到家乡的篮球场,从运球传球到战术意识,用“竹竿矫正姿势”“跳绳练脚步”等“土办法”,为乡村少年打开篮球梦想之门。“看着篮球场从曾经的‘闲置角落’变成‘活力地标’,孩子们从‘沉迷手机’到‘追着加练’,江老师对孩子们更深的影响是带来思想认识的提升。”新坪村党支部书记感慨道。

彭长明老师利用暑假开设“小青苗书法培训班”,免费教孩子们写毛笔字,10岁的小学员李梦涵已能在春节为群众书写春联;退休教师裴老师在书法队里既是学员也是“助教”,用教学经验帮助新手进步……这些文化能人用自身的光照亮乡村文化的辽阔星空。

如今,在江老师、彭老师、裴老师等一大批有知识、有见识、有专长的乡土人才的影响下,钟宝镇已形成“能人带头、群众参与”的良性循环,越来越多有专长、有情怀的人加入文共体建设,让文化服务更接地气、更有温度。

群体乐起来:全龄共享文化“幸福答卷”

文共体建设的成效,最终写在群众的笑脸上。摸准群众需求,按需提供服务,让文化惠民覆盖全年龄段。对老人群体而言,书法、下棋等活动丰富了晚年生活,裴老师笑着说:“练字让退休生活有滋有味,还交到了知心朋友”;对青少年群体来说,篮球培训强健体魄、公益阅读滋养心灵,家长们发现孩子“玩手机时间少了,好词好句多了”,性格也愈发开朗;对乡村整体而言,文化活动让邻里关系更紧密——篮球场上的协作、书法队里的切磋、课堂上的互动,让曾经分散的个体凝聚成温暖的集体,乡村的烟火气中多了文化的底蕴。

从老年人的“墨香为伴”到孩子们的“书香成长”,从篮球场上的汗水飞扬到春联里的文化传承,钟宝镇文共体建设用一个个具体而微的变化,书写着文化惠民的“幸福答卷”。群众从文化活动的“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再到“受益者”,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乡村文化生态愈发鲜活。

文化如水,润物无声。当阵地“用起来”、能人“动起来”、群众“乐起来”,乡村文化振兴的土壤将愈发肥沃,结出更丰硕的民生幸福之果。(屈光波 徐小荣)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