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绿肺“碳”新路 民宿山珍“融”出金——宁陕县解锁生态价值转化的三把钥匙

在秦岭腹地,群山环抱之间,宁陕县宛如一颗镶嵌于绿水青山中的生态明珠,静静闪耀在秦岭的怀抱中。这座曾经“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小城,如今以绿色为笔、以生态为墨,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指引下,用三把金钥匙,开启了生态价值转化的新篇章,绘就了一幅生态与经济共生共赢的秦岭图景。

林业碳汇:从“林木呼吸”到“真金白银”

宁陕县森林覆盖率高达96.24%,是名副其实的“秦岭绿肺”。如何将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生态资源转化为“看得见、算得清”的经济价值?宁陕给出的答案是——碳汇交易。

在上坝河林区示范监测样地,碳通量监测系统如同一双双“生态之眼”,全天候捕捉生态环境数据。通过智能分析,生成可视化的碳汇数据,使“空气”成为可交易的生态资产。截至目前,宁陕已成功完成3笔林业碳汇交易,累计金额达700万元,成为秦岭地区首批碳汇交易试点地。

这一实践构建起“资源—资产—资金”的闭环转化机制,推动生态资源金融化,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据测算,宁陕森林生态系统年总价值高达130亿元,年固碳量达114.26万吨,理论碳汇交易年价值可达1.02亿元。

近年来,宁陕县抢抓政策机遇,积极开展林业碳汇招商引资,推进碳汇交易;加快推进“双储林场”工作,有效拓展“两山”转化途径,实现“储林”“储碳”双储备目标,不仅为县域经济注入强劲动力,也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了“宁陕力量”。

“我们要让每一棵树木都‘说话’,让每一片森林都‘出声’。”上坝河国有林场场长王友洲的这句话,道出了宁陕人对生态价值的敬畏与珍视。目前,宁陕正加快推进林业碳汇项目在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挂牌交易,力争在2025年底前实现全国首批、安康市第一的线上交易目标。

民宿集群:闲置农房变“共富星群”

宁陕的乡村振兴,不是简单的“修路盖楼”,而是一场由生态资源激活、文化元素赋能、农民主体参与的乡村复兴实验。在这场实验中,民宿产业成为撬动乡村发展的关键支点。

在渔湾村,“推开窗是稻田,枕着蛙声入眠”不再是诗人的想象,而是游客的真实体验。通过苏陕协作引入3180万元资金,宁陕探索出“政府引导+企业投资+农户参与”的合作模式,将闲置农房重新“唤醒”。梅子镇21户农房变身民宿集群,形成“民宿+民俗+农旅”多元业态,直接带动50余人就业,其中脱贫户30人,人均年增收超2000元。

全县目前已建成守拙园、稻田舍、漫岭山舍等民宿(集群)33家,初步形成“一村一品、一宿一景”的特色民宿格局。飞茑集、大乐之野等全国知名民宿品牌入驻,不仅提升了旅游品牌影响力,更带来了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和运营机制。

渔湾逸谷则是“民宿+”全产业链的典范。鹿柴咖啡馆、放电美术馆、稻田小火车等配套项目,构建起集住宿、休闲、艺术、体验于一体的复合空间。年初以来,累计接待游客7万人次,营业总收入达218万元。

民宿经济不仅激活了沉睡的乡村资源,更成为带动农民增收、提升乡村治理水平的重要抓手。这不仅是经济的“输血”,更是乡村的“造血”。

山珍品牌:小特产闯出大市场

秦岭山中,物产丰饶。天麻、木耳、香菇、核桃……这些原本藏匿于山林间的“山间珍宝”,如今已通过“宁陕山珍”品牌,走出大山,走向全国。

“我们的山珍,吸的是秦岭云雾,含的是生态DNA!”在西安文旅推介活动中,宁陕县经贸局干部用朴实语言道出了品牌的核心价值。从2023年首度落户江苏金坛,到2025年入驻河北石家庄市,短短几年间,“宁陕山珍”已在全国15个城市开设26家专卖店,累计销售额突破3674万元。

与此同时,宁陕积极拥抱新兴营销方式,2024年开展直播带货800余场,带动农特产品销售达到4500万元。农民主播用陕西方言热情吆喝:“天麻炖鸡,香得很!”接地气的表达,让“宁陕山珍”真正走进千家万户。

宁陕依托秦岭生态优势,重点培育核桃、木耳、食用菌等特色产品,推动香菇、天麻等地理标志产品的全流程标准化建设,从种植、加工到检测、销售形成完整链条,全面提升产品质量与附加值。从山林到餐桌,从田间到市场,宁陕山珍不仅是舌尖上的美味,更是生态价值的具象表达,是乡村振兴的“绿色引擎”。

宁陕的探索,不只是一场经济结构的绿色转型,更是一场发展理念的深刻变革。如何将生态颜值转化为经济价值?关键在于打通“绿水青山—产业赋能—全民共享”的转化链条,让每一片森林、每一间农房、每一份山货都释放出共同富裕的动能。(王辉)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