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坝工人文化宫的民生红利与治理创新

立秋后的紫柏山晨雾未散,留坝县工人文化宫门楣上的烫金大字已被霞光镀上暖意。自2025年元旦投用至今,这座位于秦岭深处的场馆已连续开放233天,每天6点半准时迎接职工与群众——它不仅是文化活动的聚集地,更以“工”为核,破解了山区县公共服务分散化难题,成为基层工会赋能民生、链接县域发展的创新载体。

镜头一:万册藏书“工”开卷——文化赋能激活生态与文旅价值

800平方米的职工书屋内,书架直抵屋顶,22大类、12.6万册藏书涵盖生态保护、职业技能、文学艺术等领域。更关键的是,这里与县图书馆、文化馆、档案馆实现数据互通,构建起“1+3+N”阅读服务链:以1个核心书屋为枢纽,联动3大公共场馆整合资源,通过N场主题读书会延伸服务触角,让山区职工无需奔波即可享受“一站式”文化供给。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书屋把“课堂”搬到了紫柏山退耕还林示范带。林业局职工熊伟华铺开两张同角度航拍图:1994年的沟谷荒地,到2024年已被浓绿覆盖——这抹绿色,正是他和同事们25年里一锹一镐“种”出来的。当天的《秦岭生态保护》读书会从室内延伸至林间,50余名职工循着书中“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的理论,在实地对照生态治理成果,原定40分钟的分享被“拖堂”至2小时。

文化的价值不止于阅读。半年间,书屋已举办读书会28场,吸引2000余人次参与,图书借阅量达1.5万册次;而周六清晨的非遗体验更成“固定节目”:花木手杖传承人李晓芸在旋床前刀起屑飞,20分钟雕出昂扬龙首;剪纸台前,职工、干部与游客共同剪出满墙“福”字。目前,22支非遗展演队伍从文化宫出发,既让职工感受文化根脉,更成为留坝“生态+文化”文旅IP的“移动展示窗口”,为县域文旅产业注入内生动力。

镜头二:300人场馆“工”燃全场——健康经济与人才培育双提速

总投资3200万元的文化宫,建成了涵盖篮球、羽毛球、气排球、乒乓球、健身房的“5馆”,搭配国民体质监测中心,4600平方米空间可同时容纳300人开展活动。其运营逻辑清晰:以“政府托底保公益、工会主导提效能”为原则,构建“公益性+市场化”闭环,既避免公共设施闲置,又能持续释放健康红利。

场馆的赛事日程表常年紧凑:“工会杯”职工篮球赛、新春乒羽擂台赛、“秦岭夜跑”荧光健步走等活动轮番上演,仅2025年上半年就办赛12场,吸引1万人次参与。在此基础上,留坝首支职工气排球队应运而生——队员们每天清晨6点集训,最终在汉中市职工运动会上摘得银牌,填补了当地该项目的县级空白。

“过去冬天打球得靠跺脚取暖,现在恒温场馆里脱了羽绒服就能上场。”教师张磊常带着学生来加练,而国民体质监测中心的数据更印证了场馆的价值:日均运动时长超2小时,职工体质达标率同比提升8%。更深远的是,“工会乐学”模式正逐步升级为“人才孵化器”——文体活动不仅增强职工凝聚力,更通过赛事交流为县域储备体育人才;而场馆作为“城市会客厅”,也间接带动周边餐饮、零售等消费需求,让“健康GDP”在秦岭深处稳步增长。

镜头三:服务驿站“工”暖人心——就业与康养织密民生保障网

穿过文化宫的“工”字形回廊,木香、键盘声与烟火气交织:这里一头连着职工的技能提升与就业需求,一头对接游客的康养与体验需求,中间则串联起小城的民生痛点。

午后的技能培训教室总是满座——专业教师与行业专家围绕视频剪辑、手机摄影、公文写作等实用技能授课,已完成4期培训、覆盖300名学员,其中不少是民宿从业者、景区工作人员。而驿站的“温暖补给格”更承担着“就业对接站”的功能:针对县域内民宿缺保洁、景区缺讲解员、快递站点缺分拣员等需求,工作人员实时更新岗位信息,上半年已有236人在此达成用工意向,最短15分钟就完成“面试—签约”,高效缓解了“用工难”与“就业难”的双重矛盾。民政帮扶、妇联交友等服务也同步纳入,让驿站成为连接培训、就业、相亲、救助的“连心桥”。

傍晚的小广场则是银发康养的主场。每晚7点,音乐准时响起,旅居老人排成三排练太极,领操的是工会特邀的退休教师,驿站门口常备血压计、血糖仪供免费使用。“人在旅途,心被工会留住了。”一位来自四川的旅居老人说。截至目前,驿站已接待非遗体验87人次、夜校报名56人、岗位匹配11人,每一组数据都标注着民生温度。

“文化宫不是一栋孤立的楼,而是一张覆盖民生需求的服务网。”留坝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县总工会主席张宏军表示,这张网以“工阅读、工运动、工文化、工培训、工服务”为五大抓手,既解决了山区县公共服务资源分散的痛点,又通过资源整合联动生态保护、文旅发展、就业增收等县域发展核心议题。

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与民生福祉提升的双重目标下,留坝工人文化宫以“工”为笔,写出了基层公共服务创新的“县域答案”——其“政府托底、工会主导、职工参与、市场补充”的运营模式,让基层职工幸福感持续升级。(廖莎)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