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正值初秋。位于秦岭深处的陕西省宁陕县城关镇渔湾村层林尽染,灰瓦白墙的民居错落点缀,金黄的稻田随风起伏。“渔湾号”小火车穿行于稻浪间,游客们驻足田埂,将镜头对准这片世外桃源。
“几年前,渔湾还是道路破旧、房屋闲置、年轻人纷纷外流的‘空心村’。”城关镇渔湾村党支部书记黄晓勇感慨道,“能有今天这番景象,‘乡村振兴合伙人’功不可没!”他口中的“合伙人”,正是宁陕县创新引入的一股关键力量。
2022年,来自山西运城的“90后”姑娘薛蓉,作为渔湾逸谷田园综合体的负责人,带着一支年轻、多元、专业的团队入驻渔湾。他们看中的,是这片土地上的生态资源与文化积淀。背靠青山,长安河绕村而过,“太极真图”的自然奇观更是令人称奇。
“我们的初心,是唤醒沉睡的资源,让古村焕发新生,让更多人重新认识乡村之美。”薛蓉说。她和团队秉持“不拆房、不砍树、不迁人、不占田”的底线,践行“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的理念,以匠心打磨每一处细节。
废弃水电站被改造成“天空下自然书店”,老屋化身“汉唐驿山居青旅”和“鹿柴山集”精品民宿;“天空下生态农场”“鹿柴咖啡馆”“放电美术馆”“稻田餐厅”等配套设施如珍珠般点缀村中。
短短几年,这个曾经沉寂的小山村,摇身一变成为炙手可热的“网红打卡地”。旅游旺季时,成百上千名的游客会慕名而来体验田园风光和生活。年初以来,累计接待游客人数7万人次,营业总收入218万元。
“吱呀——”推开“鹿柴山集”民宿的木格窗,游客朱先生深吸一口山间清风。“平时对着电脑,颈椎都快僵了。抽个周末,驱车两小时过来,白天坐稻田小火车,晚上在咖啡馆听音乐。这里真是给身心‘放电’的好地方!”他由衷赞叹。
渔湾村的星光,照亮了整个宁陕。越来越多的“乡村振兴合伙人”,怀揣梦想与资源,在这片热土上找到用武之地。
在皇冠镇南京坪村,早年外出经商的王昭军以“合伙人”身份返乡,投资千万元流转闲置农房,打造“雅轩居”民宿集群。青砖灰瓦间融入智能家居,带动30户村民户均增收1.5万元。“既留得住乡愁,又跟得上时代。”王昭军说。
龙王镇棋盘村的生态养猪产业,在“合伙人”的帮助下优化品牌包装和营销策略,3000头品质生猪远销宝鸡、咸阳以及江苏金坛等地。基地负责人卓远刚介绍:“通过改进饲养管理技术,创新发展模式,推动合作社年出栏生猪达1万头,辐射带动百余户农户发展养殖业,实现户均年增收2万元”
宁陕县缘何能够汇聚如此多元的振兴力量?关键在于创新性地探索出了“靶向恳谈+ 乡情招引”的“乡村振兴合伙人”模式。该县依靠精准的政策引导、有力的资金扶持以及深厚的情感纽带,广泛吸引青年创客、返乡能人、技术能手等各类人才。
这些“合伙人”与村集体在产业孵化、项目运营等领域开展深度结对合作,通过技术培训、资金入股等方式,与村民共同构建起利益联结机制。在产业孵化环节,合伙人凭借自身渠道助力村里的特色农产品打通线上线下销售渠道,推动小农户对接大市场;在项目运营过程中,引入现代化管理模式,提升民宿、养殖基地等项目的服务质量和运营效率,让乡村资源得到更高效的开发利用,形成“合伙人带头干、村民跟着干、集体一起富”的良好发展态势。
如今的宁陕乡村,早已不是昔日模样。绿水青山间,阡陌变通途,村落成景区,生态优势正转化为滚滚财源;闲置老宅院,精心巧梳妆,摇身变客房,沉睡资产焕发新生;山野土特产,精包装上线,转身变精品,产业链条不断延伸,附加值节节攀升。
“合伙人”带来的,是激活山乡的源头活水。他们不仅带来了资金与项目,更带来了理念、技术、创意与活力。在他们的带动下,一个个沉寂的乡村开始苏醒,一幅幅乡村振兴的新图景正在宁陕大地上徐徐展开。(王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