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走进镇坪县城关镇蔬菜村康熙沟五味子种植基地,一派丰收景象映入眼帘。翠绿的藤蔓沿着挺拔的水泥桩攀缘而上;藤蔓间,一串串青红相间的五味子果实如宝石般密集点缀,散发着诱人光泽,构成山间一道独特风景。
“看着这片亲手培育的五味子林,心里特别踏实,满是丰收的喜悦。”基地负责人彭贵花轻轻托起一串沉甸甸的果实,脸上洋溢着笑容。2021年,她和丈夫李祖军大胆引种南五味子,经过精心管理,如今10余亩五味子已进入盛产期。精品鲜果每斤售价30元,次果经晾晒加工后,普通干品价格每斤25至30元。保守估算,每亩产值轻松突破2万元。去年,夫妻俩乘势新种20亩,静待两年后的又一轮硕果满枝。这些凝聚心血的“红果”,已成为带动村庄发展的新支点。
五味子,在当地也被称为山花椒、秤砣子,是一种珍贵药材,具有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的功效。它既是镇坪的特色物产,又因其药用价值和独特口感在市场上广受欢迎。
过去,蔬菜村村民主要靠上山采摘野生五味子贴补家用。但野生资源有限且采摘辛苦,收入不稳定。2021年,蔬菜村确定了“因地制宜、特色制胜”的发展思路,决定大力发展五味子产业。村里组织种植大户外出学习,彭贵花夫妇积极响应,率先引进适合本地种植的南五味子品种,成功实现了从野生采摘向规模化人工种植的转变。
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面对病虫害与霜冻侵袭,镇村干部迅速行动,邀请县农技专家深入田间“把脉开方”;彭贵花夫妇则创新实践“粮药套种、以短养长”模式,在五味子园中套种大豆等短期作物,实现了土地增效与生态循环双赢。历经四年摸索,夫妻俩总结出的高效管护技术,成功使五味子产量显著提升。
小小五味子,串起共富金链条。产业勃兴不仅充盈了种植户的“钱袋子”,更拓宽了村民的就业路。村民徐明芝在基地从事除草、采摘等工作,日薪150元,年增收近万元:“家门口干活,日子越过越有奔头!”目前,基地五味子通过游客采摘、摊位直销、送货上门等方式俏销市场。面对未来,彭贵花目光更远:“计划开发五味子饮品等深加工产品,延伸产业链,让这‘红宝石’真正变成咱村的‘钱串子’!”
彭贵花夫妇的成功实践,是城关镇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的一个生动缩影。近年来,镇坪县城关镇党委、政府积极引导,依托当地资源禀赋,在推广五味子种植的同时,大力发展黄连、党参、前胡、射干等特色中药材,创新推行“党支部+集体经济+合作社+基地+农户”联动模式。目前,全镇在地中药材面积已达14000余亩。同时,积极培育引进了月桂康养、树森科技、和册宁农业等一批种植加工企业,有效推动了全镇中药材产业向标准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昔日的青山密林,已成为中药材种植的广阔天地。联农带农机制成效日益凸显,以中药为首位产业的提质增收之路越走越宽广,越走越稳健,映红了乡亲们的致富振兴路。(张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