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就业的幸福密码 留坝县江口镇社区工厂激活民生新活力

清晨八点,陕西省留坝县江口镇河西社区的新昌顺首饰厂里已是一派忙碌景象。“这种首饰要挑表面光滑的,形状得均匀,可不能有瑕疵。”杨珍珍正手把手带教新员工,这位曾经辗转多地的打工妹,如今凭借精湛技艺成为工厂技术骨干,每月4000元的稳定收入让她实现了“下楼上班”的生活愿景。在江口镇,像杨珍珍这样通过社区工厂实现就近就业的群众已超500余人,社区工厂正成为激活镇域经济微循环的新引擎。

11.png

返乡创业筑巢订单式生产破解就业难题

新昌顺首饰厂的车间里,抛光机嗡鸣不断,一件件金属坯料在工人手中蜕变为精美的首饰。这家由返乡青年甘定贤创办的企业,依托“红色江口”群众首创孵化园政策支持,已形成成熟的“订单式”生产体系,年加工戒指、吊坠等工艺品超2000万件,产品远销山东青岛、浙江义乌及东南亚市场。

“我们创新实行‘基础工资+绩效奖励’机制,熟练工月收入稳定在4000元左右。”甘定贤指着墙上的生产进度表介绍,针对留守妇女居多的特点,工厂推出“居家加工+集中结算”模式,务工人员可领取零件在家生产,完工后现场兑付报酬。自2024年投产以来,企业已带动100余人就业,其中留守妇女占比超90%,人均年增收近2万元。

在“红色江口”群众首创孵化园,这样的“家门口”企业已有40家,形成金属加工、农产品精深加工等特色产业集群,年带动就业岗位超200余个,成为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

22.png

社区工厂织网十分钟就业圈托起幸福生活

河西社区作为江口镇移民搬迁安置点,从2023年起布局建设社区工厂集群,目前已形成农特产品销售、餐饮服务、食用菌培育等多元业态。在社区工厂汉酱工坊前台,冯静正热情接待着顾客,每天3小时午休、每月4天假期的工作节奏,让她既能照顾家中老人,又能获得2700元的月收入。

“以前在外打工,一年到头见不到孩子几次。现在步行十分钟就能上班,晚上还能给娃辅导作业。”冯静的话语道出了大多群众的心声。这种“十分钟就业圈”模式,通过精准匹配居民技能与岗位需求,让移民安置点群众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增收”。数据显示,江口镇社区工厂已累计带动搬迁群众就业80余人,人均月增收2000元。

政策联动赋能四维体系激活民生经济

就业是民生之本,更是经济循环的关键环节。作为留坝县人口大镇,江口镇将稳就业促增收作为民生工作的重中之重,构建起“技能培训带动、返乡创业驱动、就业帮扶拉动、人社政策联动”的四维就业促进体系。

通过优化营商环境,该镇为入驻企业提供房租补贴、创业补贴、技能培训等政策支持。建立“企业点单、政府派单、群众接单”的就业服务机制,全年开展首饰加工、餐饮服务等技能培训10余场,培训群众300余人次。江口镇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深化“三个年”活动成效,推动社区工厂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让“家门口就业”的幸福感覆盖更多群众。

从车间流水线上的忙碌身影,到社区商铺里的笑脸盈盈,留坝县江口镇用社区工厂的创新实践,书写着民生经济的生动答卷。这种“企业盈利、群众增收、地方发展”的多赢模式,正成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宝贵经验。(廖莎)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