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绿富美”密码:陕西留坝马道镇书写 “两山”转化新答卷

在陕西省留坝县马道镇,一幅“林在村中、绿在路间、富在林下”的生态画卷正徐徐展开。近年来,该镇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指引,以生态保护为根基、“两山”转化为路径、“千万工程”为抓手,通过机制创新激活生态资源价值,实现了森林覆盖率稳定在93%以上与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的“双赢”。

11.png

守绿护绿筑牢生态屏障夯实发展根基

“每天巡山20里,看看有没有火情隐患、有没有病虫害,这林子可是我们的‘聚宝盆’。”马道镇护林员陈建华的日常巡山日志上,密密麻麻记录着山林动态。这背后,是该镇构建的“镇村两级林长+护林员”网格化守护体系——30名镇村林长分片包干,46名护林员常态化巡查,2024年以来累计巡山1800余次,实现森林火灾“零发生”、松材线虫病“零传播”。

生态保护不止于山林守护。马道镇深入践行“千万工程”经验,以“用勤劳双手把家园建设得更加美丽”活动为载体,通过留坝“微自治、微改造、微文化、微经济”四微模式和“五共机制”,引导群众共建共享美丽家园。如今,全镇已打造景观节点20余处,种植树木花卉1.5万余株,“村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的生态图景成为现实。

22.png

生态变现林下经济“多点开花”激活富民动能

“以前守着绿水青山愁增收,现在林下种参、林间养殖,日子越过越有奔头。”马道镇龙潭坝村村民杨小英算起增收账:家里5亩林下西洋参,亩产收益超5万元,比传统种植翻了几番。这得益于该镇探索的“林下经济+”多元产业体系。

依托山区生态优势,马道镇紧扣“四养一林”战略,科学规划林下空间:在海拔千米的林地推广仿野生种植技术,差异化布局西洋参、天麻、猪苓等中药材,建成500亩以上规模化示范基地3个,总面积达4500余亩,年产值突破5000万元;同步发展核桃、板栗等特色林果,培育高附加值养殖,延伸香菇、木耳等食用菌产业链,创新花卉托管、林窗经济等新业态。

科技赋能让生态价值更优转化。通过引进“以林养参、以参促林”生态循环技术,林下西洋参皂苷含量提升30%;科技特派员团队带来的物联网监测、智能灌溉等智慧林业技术,保障产业稳产增效。“林药间作”“林菌轮作”等模式推广后,带动600余人就业,户均年增收2000余元,村集体年收益增加5万元以上。

“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四方联动”模式,则让产业链上的利益联结更紧密。企业提供技术订单,合作社组织标准化生产,农户通过土地入股分红、务工增收“双渠道”获益。目前,该镇已精准吸纳1000余名劳动力家门口就业,带动116户脱贫户稳定增收。2025年上半年,全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5%,“生态美”与“百姓富”实现有机统一。

33.png

农旅融合闲置资源“变身”金名片山水引客来

“乱石窖变火锅基地,旧厂房改露营民宿,这变化连咱本地人都没想到!”龙潭坝村村民孙彩华笑着说。这个曾因闲置资源多而发展滞后的村庄,如今通过强村富民公司统筹运营,让“沉睡”的资源苏醒:智慧蔬菜农场成了“城市农夫体验园”,纸厂旧址改造的17间帐篷房和5个露营平台成了网红打卡地,“火锅+露营+戏水”的清凉组合,让“五一”假期以来的游客量突破7000人次,带动户均增收1000余元,村集体收益新增1.5万元。这是马道镇盘活闲置资源、推动农文旅融合的缩影。

依托夏季22℃的清凉气候,该镇以“千万工程”为引领,深化“康养+”模式:东沟生态农业三产融合示范园里,农耕体验、鲜果采摘人气高涨;西沟寒溪谷森林康养度假区内,飞拉达、森林徒步等户外运动项目吸引众多游客;“红色管家”牵头的“1+3+N”服务体系(镇领导带班+3部门联合执法+60余名干部志愿服务),则为游客提供安全便捷的体验保障。据规划,马道镇将持续扩大中药材仿生态种植规模,新增2000亩种植基地并打造2个规模化示范园;同时拓宽森林康养业态,推动林下经济与生态旅游、自然教育深度融合,让山水的“颜值”持续转化为发展的“价值”。

从守护绿水青山到激活生态价值,马道镇以生态为笔、产业为墨,用实践诠释着“两山”理论的深刻内涵,正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续写着生态富民的新篇章。(廖莎)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