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长武县紧密围绕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乡村全面振兴的需求,精准聚焦全县高端精细化工、装备制造、苹果全产业链三大产业发展方向,秉持 “强引擎、守底线、促发展” 的工作思路,以“打好稳就业促增收硬仗”为核心任务,通过优化载体、多措并举、创新赋能,实现726名城镇居民、111名失业人员、59名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再就业,全县就业形势总体向好、群众增收持续提升。
数智赋能 + 品牌驱动,激活就业增收新动能。长武县全力推动就业优先战略落地见效。投入1200余万元,并争取到苏陕协作资金 124 万元,建成并投入运营标准化县级零工市场,辐射全县各镇(街道)建成9个零工驿站。大力推进“数智就业”建设,开发应用“长武就业服务专区”小程序,实现“招”“找”双向信息源的动态精准匹配。今年,累计帮助41家企业、949名雇主发布驾驶员、厨师、保险销售、美容养生技师等各类用工信息 1836 个(次),向 2155 人(次)精准推送信息并提供职业介绍服务,73 名求职者成功在县域内 21 家企业上岗就业。充分发挥“长武果技师”“长武酥肉师”“醇觚家政员”等劳务品牌效应,及时举办技能提升培训,壮大劳务品牌技能人才储备。据统计,三大劳务品牌累计吸纳就业4218人。此外,认真落实工伤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为330余家企业、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降低工伤失业保险费289.47万元,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助力企业稳定发展。
园区服务 + 多维发力,拓宽就业增收新路径。优化“人社工作进园区”活动载体,夯实干部包联重点企业责任,定期组织“组团式”服务团队深入园区企业,主动“叩门问需、敲门问计”。截至目前,已累计走访26家企业,开展座谈交流2次,政策宣讲28次,征集用工需求、补贴兑现、融资贷款等问题6条。坚持线上线下同发力,举办线下招聘会2场,线上发布招聘信息7期,吸引了 159 家用人企业参与,累计提供岗位 12000 余个。充分发挥长武县义乌商贸城省级返乡创业园示范带动作用,鼓励吸引创业者入驻。大力发挥创业担保贷款对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的扶持力度,截至目前,已为 11 名创业者发放创业担保贷款共计229 万元,成功带动28人实现就业,为创业就业注入强劲动力。
精准培训 + 规范管理,筑牢就业发展新基石。始终将提升技能、促进就业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需求为导向,指导9家民办和2家公办职业技能培训机构,针对全县适龄劳动力,尤其是高校毕业生,依据文化程度、年龄、性别等因素进行精准画像,根据类型不同、对象不同、需求不同及新经济业态平台化、数字化等特点,进一步优化培训课程设置。举办了手工刺绣、电子商务、养老护理等9期就业培训班,共培训450人,有效提升了劳动者的就业技能。全面加强对劳务派遣、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监督检查,实现监管全覆盖。对1家劳务派遣公司发送责令整改通知书,持续规范劳务派遣用工和中介服务秩序。积极落实农民工工资保障制度,综合运用劳动监察、仲裁调解等手段,为307名劳动者追回工资329.33万元,成功仲裁调解9人与用人单位人事劳动纠纷,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靶向帮扶 + 兜底保障,提升民生保障新温度。聚焦未就业大学毕业生、失业青年、脱贫劳动力、农村富余劳动力等重点群体,精准施策、靶向发力。面向全县企事业单位广泛征集157个就业见习岗位,安排 23 名高校毕业生、失业青年参加就业见习。对 264 名离校未就业大学生开展“1131”服务330余次,提供全方位就业指导与帮助。充分利用就业监测系统,协同各方力量,对 6 个“零就业”家庭开展“一对一”“手把手”就业帮扶,成功实现 “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开发城镇、乡村公益性岗位 2299 个,安置就业困难人员、脱贫劳动力 2299 人,筑牢民生保障底线。扎实落实中省市关于就业创业的各项政策,持续聚焦重点人群,在稳岗扩岗上持续发力,在提技赋能上追求实效,在兜底保障上彰显担当,坚决打好“稳就业促增收硬仗”,推动全县就业形势持续向好,助力现代化“富强美好”新长武建设。(兰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