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岭深处的宁陕山城,盛夏的炎热被书香悄然驱散。这里没有空调的喧嚣,只有书页翻动的细腻声响;没有都市的车水马龙,唯有孩子们稚嫩童声的轻语低吟。图书馆,这座城市最安静的文化堡垒,正悄然成为大家暑期生活的“精神绿洲”。
7月24日上午,宁陕县图书馆一楼阅览区座无虚席。阳光透过玻璃洒在木桌上,映出孩子们专注的侧影。一个小女孩趴在桌边,手指轻轻点着漫画书的画面,眼睛里闪着光,不时因情节的滑稽而抿嘴轻笑。
不远处,工作人员穿梭在书架之间,像一群无声的守护者。他们将被翻乱的书籍归位,为读者递上一杯温水,甚至在某个孩子皱眉寻找书籍时,第一时间轻声询问:“你在找哪一类?”这种细致入微的服务,正在悄然改变图书馆的“面孔”。
在这个高温持续“在线”的夏天,宁陕县图书馆日均接待读者已超过500人次。宁陕县图书馆副馆长李霞的手机备忘录里,密密麻麻记录着孩子们的各种“愿望清单”:“五年级学生需要数学辅导”“手工区要添些彩泥”“电影放映片单该更新了”……这些细节,不仅是一份份需求清单,更是图书馆从“被动提供”走向“主动响应”的服务理念变革。
“以前暑期来图书馆,主要是安静自习。”李霞笑着说,“今年我们策划了‘七彩的夏日’系列活动,让图书馆真正成为孩子们的成长乐园。”通过整合高校志愿者、非遗传承人等资源,图书馆推出“共读一小时”亲子读书会、“小小图书管理员”社会实践、“创意工坊”“作业帮帮团”等活动,将图书馆从“知识仓库”升级为融合学习、娱乐、社交的暑期文化综合体。
在二楼长廊的“创意工坊”区,8岁的孩子正用蓝绿色颜料描绘心中的秦岭。“老师带我们看了图书馆的《秦岭生态图谱》。”她指着画纸上翅膀闪烁着光芒的蝴蝶说,“这就是书上说的中华虎凤蝶!”一旁,12岁的王睿则专注地制作水火箭模型,这是昨日观看电影《钱学森》后的拓展实践活动。
这不仅仅是一堂普通的手工课,更是一次科学启蒙的奇妙之旅。图书馆通过“图书+ 手工+观影”的多元形式,让知识从书本中“走出来”,走进孩子们的实际生活,让他们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科学原理,激发探索未知的精神。这种“沉浸式学习”的背后,是文化服务从“供给”到“需求”的精准对接。
高中生小杨身穿红马甲,胸前别着“实习管理员”徽章,正熟练地将归还的《地球奥秘》扫描入库。“过去我一直觉得图书馆就是简单的借书还书的地方,现在才知道背后原来有这么多学问。”她边操作边说:“这本书的索书号是P183-49/12,科普类图书都在二楼东区。”通过岗位实践,她已经帮助30多位小读者精准地找到了所需书籍。
这不仅是一次职业体验,更是一次文化启蒙。在整理书架、引导读者的过程中,年轻一代不仅学会了责任与协作,更深刻地理解了知识管理背后的文化意义。这种“知行合一”的实践教育,正在悄然塑造着新一代的文化传承者。
据宁陕县图书馆馆长刘晓慧透露,8月将迎来活动的全面升级。计划开展童趣交换跳蚤市场、“阅动宁陕书香夜市”、故事大王争霸赛等创新项目。这些举措不仅延长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时间维度,也拓展了其空间边界,让阅读真正融入城市的夜色与生活之中。
在这个被书香浸润的夏天,宁陕县图书馆正悄然书写着属于这座山城的文化新篇。从亲子共读的温馨时光到非遗剪纸的奇妙体验,从电影放映的视听盛宴到社会实践的锻炼成长,图书馆正从传统的“知识仓库”华丽蜕变为充满活力的“文化发生器”,为乡村振兴注入温暖且持久的文化动力。(王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