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西省留坝县江口镇,特色农业、林下经济、农文旅融合正形成推动乡村振兴的“三驾马车”。当地通过产业链延伸、生态价值转化、业态创新等举措,让秦岭深处的村庄焕发新生机,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现代化乡村图景正徐徐展开。
特色产业筑基石小菌棒撑起致富伞
走进江口镇河西社区的食用菌产业园,数百个白色大棚在青山映衬下格外醒目。作为全镇“百万筒食用菌”工程的核心区域,河西社区联合青岗坪村今年已培育袋料食用菌200余万筒,涌现出6户“十万筒级”种植能手,成为带动农户增收的技术标杆。
“过去种玉米一年到头忙下来也就几千块收入,现在在大棚里种香菇,技术有人教,销路不用愁,年收入比以前翻了两番!”河西社区村民王桂英一边采摘鲜菇一边算起增收账。更让村民安心的是,当地汉酱工坊深度挖掘食用菌资源,开发的香菇酱、木耳酱等产品不仅消化了80%的本地食用菌产出,还吸纳30余名村民就近就业,月均工资稳定在3000元以上。
在粮食安全与产业增收的平衡中,江口镇探索的640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田成效显著。“这种模式能实现玉米基本不减产,额外多收一季大豆,算下来每亩地能多赚800多块。”种植户张建国展示的测产数据显示,通过科学种植模式创新,传统农田实现了“一季双收”的效益提升。从田间种植到精深加工,江口镇已构建起“生产+加工+销售”的特色农业产业链,让农产品从“土疙瘩”变成“香饽饽”。
林下经济拓新路绿水青山出金山
沿着盘山公路进入江西营村,500亩林下中药材基地里,黄精、天麻等药材在树荫下茁壮成长。这个昔日靠砍树维持生计的村庄,如今通过“林下种植+生态保护”模式,让闲置林地变身“绿色银行”。“每亩林地种药材比单纯种树收入提高5倍,现在一年光林下种植就能收入3万多。”村民李正明的话道出了生态转型带来的实惠。
在“一村示范、全镇推广”的带动下,江口镇林下经济已形成规模效应,全镇中药材种植面积突破7000亩,涵盖12个品种,年产值达3500万元。而在800亩生态冬瓜种植基地,六七十名农户正忙着藤蔓整理和采收,这片通过订单农业模式运营的基地,每斤冬瓜保底价0.5元,预计总产可达400万斤,能为农户带来200万元收入。
更具创新的是“飞地经济”模式的实践。漩滩村等4个行政村的强村富民公司联合留坝易品珍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留侯镇月九村跨区域开发20亩林下乌天麻种植基地,不仅盘活了闲置土地资源,还带动务工增收15万余元,参与合作的村集体每年可获得保底分红9万余元,实现了“土地租金+务工收入+集体分红”的“一地生三金”效应。
农文旅融合赋新能古村落变身打卡地
走进洪武村再到梭椤村,“狮艺探趣坊”的鼓点声、“风屿花墙”的花香与游客的欢声笑语交织在一起。依托“四微、五共”模式,江口镇打造30处特色微景观和65户庭院经济示范户,让每个角落都充满诗意。梭椤村村民张红自将自家老屋改造成“山语民宿”后,每逢周末客房全满。“以前老房子空着没人管,改造后旺季一个月能赚1万多,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她的经历是江口镇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生动注脚。
依托“河西红色文化、田坝田园风光、梭椤古韵风情”三大主题资源,江口镇今年推出的非遗研学、田野市集、向日葵花海音乐节等活动持续引爆乡村旅游。在梭椤村,非遗工坊、传统豆腐坊、古法油坊等体验项目日均接待游客超300人次,带动土特产销售额同比增长20%。“仅国庆假期,村里农家乐和民宿收入就突破50万元。”梭椤村党支部书记张秋菊拿着统计报表难掩喜悦。
如今的江口镇,正通过特色产业夯实发展根基,以林下经济激活生态价值,靠农文旅融合拓展增收空间,在秦岭深处探索出一条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随着“三驾马车”持续发力,这里的村民正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廖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