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陕海棠园村党支部:党建引领绘就乡村全面振兴新画卷

近日,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宁陕县筒车湾镇海棠园村党支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故事被陕西电视台《三秦楷模发布厅》“致敬党员先锋”专题节目发布。这个曾经深藏秦岭腹地的小山村,在党支部带领下从“穷窝窝”蜕变为“金窝窝”的脱贫致富故事,让更多人看到了基层党员“带头干、领着富”的责任与担当。

党建引领,筑牢脱贫战斗堡垒

2015年,脱贫攻坚的号角响彻全国,也传进了海棠园村,一场由村党支部领航的脱贫攻坚战就此打响。面对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基础设施差、群众发展能力弱等难题,海棠园村党支部在各帮扶单位和社会爱心人士的支持协作下,探索建立了“党支部+X+贫困户”的党建脱贫模式,建立支部“破”难题、党员“立”精神、能人“建”平台的工作机制。

11.png

村党支部书记李华文回忆道:“当时我们党员干部带头,挨家挨户走访,了解村民的实际困难和需求,给大家讲政策、鼓干劲,就是要让大伙相信,跟着党支部干,日子肯定能好起来。”

为强化班子的领导力和战斗力,村党支部为自身设计了“领路人”“协调员”“服务员”“推销员”等多重角色,从发展思路规划、项目争取、基础设施完善、促进产业升级、打通农产品销路等方面下大力气。

目前,海棠园村共有56名党员,其中有4名党员带头成立合作社,15名党员结合本村情况带头发展特色产业,党员们冲锋在前,凝聚起全村脱贫致富的强大合力。

产业铺路,拓宽群众致富渠道

产业发展是脱贫致富的关键。海棠园村党支部按照支部引路、党员带路、产业铺路的思路,充分挖掘本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

22.png

考虑到村里山地多、耕地少的现状,党支部鼓励村民发展蜂蜜产业,利用大山里的好气候,邀请专家给予技术指导,成立合作社提供收购、包装等服务,通过镇蜂蜜产业联盟,畅通销路,让深山里的天然好蜜走向山外的餐桌上。海棠园中蜂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大华说:“自合作社成立以来,累计带动本村20余户80余人增收,每年户均增收3000元左右。”

除了蜂蜜,海棠园村还发展生态水稻、糯玉米、林麝等产业。36岁的肖成波是海棠园村农产品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也是一名年轻党员。2015年开始,合作社就和农户签订大米订单回收协议,为村民提供种子和有机肥,高于市场价回收大米。肖成波说:“作为一名党员,我们要扛牢自己肩上的责任,以身作则,在致富增收、发展产业上面做好表率和模范作用,让我们更多的群众参与其中,来增加他们的收入,在共同富裕这条道路上实现我们的价值。”种植水稻累计带动300多户村民,每户年均增收5000元左右。

同时,村里还以“海棠园村”品牌命名农副产品,入驻国家832消费扶贫平台,蜂蜜、大米、干竹笋等农产品逐渐摆上城镇超市货架,通过电商平台年销售额突破300万元,一系列“巨变”为全村产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也让种养农户吃上了“定心丸”。

农旅融合,激活乡村全面振兴新动能

为了让乡村发展更具可持续性,海棠园村党支部将目光投向了农旅融合。村里有着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风光,如何将这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党支部决定开发乡村旅游,发展精品民宿。

33.png

海棠园村瓦屋组21户闲置老旧房屋,通过“政府引领+市场主体”模式,打造成集乡村旅游、民宿康养、研学团建于一体的“海棠花开”精品民宿和田园综合体。

“我的房子租给村上改造成民宿,我能收到租金。村上也有好多人在民宿打些零工,增加他们的收入。”海棠园村村民方宗华说。

据了解,海棠园村以海棠花开民宿集群产业发展为抓手,多措并举推动中蜂养殖、林麝养殖以及有机大米等特色种植养殖业全面发展,海棠园村正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路上阔步前行。

为了吸引游客,村里还按照“一月一主题”,积极组织开展“插秧节、山货节、垂钓节”等特色主题旅游活动,逐步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到乡村旅游业的转型。如今的海棠园村,基础设施完善,产业遍地开花,游客纷至沓来,群众的腰包越来越鼓,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

李华文感慨地说:“海棠园村能有今天的变化,靠的是党的好政策,靠的是全体党员干部的担当作为,靠的是全村群众的齐心协力。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让海棠园村的明天更加美好。”(王金娥 马亦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