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宁陕:强化扬尘治理 守护蓝天白云

超重检测装置就绪,警示锥桶整齐排列,警示灯闪烁不停……7月16日,炎炎烈日无情地炙烤着大地。在陕西省宁陕县车水马龙的五郎关道路一侧,住建、交警、交通三部门的工作人员正紧张而有序地忙碌着,对每一辆驶过的渣土车进行着细致入微的“体检”,现场紧张而有序。

“重点查渣土车有没有密闭不严、带泥上路、沿路‘天女散花’!”宁陕县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大队干部江旭东,制服早已被汗水浸透,紧紧贴在身上。他迅速拦下一辆重型渣土车,示意司机停车。

司机老张利落地跳下车,黝黑的手臂青筋微凸,熟稔地一把掀开篷布覆盖的顶盖。热烘烘的尘土味瞬间弥散开来。江旭东快步上前,俯身凑近车厢缝隙,手指划过篷布边缘,仔细检查着每一处可能漏尘的褶皱。

“张师傅,篷布边角得压实喽,一点缝都不能留。你看这一路撒漏,不仅污染环境,清扫起来也特别费劲。咱宁陕这好空气,可有你们司机的一份功劳,按规定跑,大家都省心。”说着,江旭东递上一份宣传册。老张憨厚地笑了笑,用力把篷布边角掖紧,说道:“晓得晓得!现在查得严,不敢马虎。”

自联合执法开展以来,江旭东明显感觉到违规车辆大幅减少。“以前一天能查出好几辆违规的,现在少多了。”但他们丝毫不敢懈怠,不仅增加了巡查的频次,还在重点路段加密设卡,部门之间实现信息实时共享,让执法变得更加精准、高效。

近年来,宁陕县推行“三三联动”工作机制(联合监管、联合治理、联合惩戒),通过“白+黑”巡查、“定点+流动”设卡、“执法+普法”结合等方式,形成全过程闭环管理。智能渣土车定位系统与建筑工地监测平台的数据互通,使超速、抛洒等违规行为无处遁形。

“再热也得跑,‘宁愿汗水湿一身,不愿尘土满天飞’,这是咱的底线!”下午5点,唐安安像往常一样,在各个建筑工地间奔波。一下午跑了3个工地,他身上的衣服早已被汗水湿透,紧紧贴在皮肤上。他抹了把汗,声音沙哑却坚定。

唐安安是宁陕县住建局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员。这个下午,他的任务是巡查城区几个重点在建工地。天气预报显示最高温度31℃,地表温度逼近37℃,这样的高温让扬尘治理任务更加艰巨。

走进宁陕县三星康养综合体建设项目二期(祥洲小区2号楼)施工现场。推开施工大门,巨大的机器轰鸣声扑面而来,挖掘机挥舞着铁臂,运输车来回穿梭。

项目负责人康翊博正拿着水管给一片刚平整过的土地补充洒水,看到唐安安,他快步走过来:“唐工,放心!项目要抢进度,但环保绝不能放松。”他指着围挡上的雾化喷头说,“我们制定扬尘治理方案,成立工作小组,安排专人负责落实工地覆盖、围挡、扬尘雾化器等设施,基本把扬尘控制在工地内了。”

项目上的“自觉”,离不开监管的到位。从6月开始,宁陕县推行“网格化”精准管理。像唐安安这样的工作人员被派驻到各个主要工地,划定“责任田”。宁陕县住建局副局长胡东介绍:“我们结合点位实际,现场查看施工工地物料堆放覆盖、洒水降尘等污染防治措施是否到位,并开展普法宣传。”

自5月以来,一场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在宁陕悄然打响。各职能部门坚持源头防治、精准治理的原则,将城区工地扬尘、建筑垃圾、餐饮油烟等问题列为重点整治对象。特别是在道路扬尘治理方面,通过“冲洗+洗扫+巡回保洁”“错峰作业”“522”洒水保洁等机制,城区约18万㎡道路的保洁率达到了100%。

此外,宁陕县积极推广新技术与新设备,运输车辆安装智能密闭装置与定位系统,建筑工地引入智能喷雾降尘系统,降尘节水率提升40%、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72%,2024年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64天。

漫步在黄昏的宁陕县城,微风拂面,空气清新。广场上,老人们悠闲地下着棋,孩子们在干净的小区空地上追逐嬉闹。蓝天白云下,这份宁静与清新,是宁陕人用决心、智慧和汗水守护的“绿色福祉”。(王辉)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