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深处,绿意盎然。20年的时间,宁陕森林覆盖率从75%提高到96.24%,净增森林面积98万亩,成为全国最绿的县。
朱鹮从首次野化放飞时的26只增长到500多只,大熊猫、羚牛、金丝猴、红豆杉等珍稀动植物数量攀升,2024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64天,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两次成功卖“碳”累计交易700余万元……数据背后,是宁陕县积极践行“两山”理念,深入探索生态价值转换交出的答卷。
生态修复,守护自然颜值
“这棵白果树有几百年了,基本上每天都要来给它拍张照。”6月9日,护林员李宗平边巡林边笑着说。巡护了3年多,这一片山头有些什么树他都了如指掌。他边走边查,用手机拍照并登录“全国生态护林员联动管理系统”生态护林员巡护APP进行“打卡”。而像李宗平一样被聘为专职生态环境保护网格员、护林员、护河员的群众,宁陕县共有1400余名,覆盖所有镇村。
近年来,宁陕县坚持把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全面推行林长制,建立了“三长治林、三网管林、三技护林”的林长制工作模式,在全县11个镇的人口密集区、重要林区设置100余个智能监控摄像头,建成林长制智慧巡林系统,对森林防火、林政管理、森林病虫害等情况实时监管,实现了森林资源保护的全覆盖、无死角。
在夯实责任加强森林监管的同时,该县还借助植树节、世界环境日等节点持续开展植树增绿活动,每年义务植树20万株,近三年,人工造林6100亩,封育24万亩。
朱鹮翱翔蓝天,金丝猴、羚牛、水獭等国家保护动物频频现身……这些都是宁陕县生态环境越来越好的见证。
资源盘活,探索生态产值
“我家离这里很近,我在工厂上班一个月有3000多块钱,也能照顾上家,我感觉很好。”秦脉清泉水厂员工董兴红说。
炎炎夏日正是包装饮用水销售旺季,6月10日,在秦脉清泉水厂,一瓶瓶印着“秦岭四宝”的精美纯净水,缓缓通过自动传送设备,到达包装点进行装箱……
目前秦脉清泉、秦岭山泉、子午水厂、秦岭祖脉源等一批包装饮用水企业已在宁陕落地投产,带动140余名附近村民稳定就业,全县包装饮用水产业年产值将超过8500万元。
为了让绿水青山持续发挥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早在2022年,宁陕县就成立了“两山”生态资源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通过规模化收储、专业化整合,将农村闲置农房、水域、森林等生态资源在开发利用、保护发展过程中实现价值提升。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宁陕县持续推进产业振兴“十百千”工程,制定支持农林产业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全县共建成农业园区77个,累计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17家。宁陕香菇、蜂蜜、大鲵、鲜食玉米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宁陕天麻、猪苓、香菇被列入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截至目前,已在全国一线城市开设22家“宁陕山珍”专卖店,累计销售额达2300万元。
据测算,宁陕县林业综合产值超20亿元,林下经济(含森林旅游)收入占农民收入比重达75%。绿水青山、特产山珍在宁陕可以变成财富装进口袋,就连空气也能“打包”卖,两次卖“碳”交易额达700余万元。
融合发展,提升绿色价值
挖地锄头、农家大鹅、山珍特产……当这些土味儿走上灯光璀璨的舞台,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报名第一天,我就带着自家的香菇来参赛了!”5月31日,宁陕县“村光大道”首场周赛——城关镇之夜闪耀登场,广货街镇村民李秀萍身着汉服登台,竹篮里还装着早晨新摘的椴木香菇,多才多艺的老百姓,就是这个舞台真正的主角。
“第一次来宁陕看村光大道,让人很振奋。每个乡镇都能组织这么好的节目,能把我们的新农村、新农民、新面貌全部展现出来。”6月14日,西安游客李先生在看完皇冠镇主题之夜周赛表演后赞不绝口。
“村光大道”的火爆,也带动了宁陕农特产品的销售。在滨河公园,“有好市·秦岭山珍大集”30余家山珍美食摊位让市民游客在观赛的同时也能满足味蕾的享受。
“老板,你这个香菇酱能邮寄到西安吗?”摊主赵忠良的馒头夹酱格外受欢迎,不少游客现场品尝后还不忘下单快递回家。6月18日,他不仅卖光了带来的几百个馒头,还收到100多瓶快递订单。
这些农特产品搭上文旅快车,走出了大山,走进了更广阔的市场,为农民增收致富开辟了新渠道。
这场以“群众即主角、山乡即舞台”为核心的文旅盛宴,用“文化搭台、群众唱戏、产业联动”的创新模式促进区域业态的多元化,更为拉动文旅消费注入新活力。
近年来,宁陕县依托丰富的生态资源,制定出台加快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生态旅游“六大行动”和民宿产业“六百工程”“旅游民宿贷”等政策措施,先后引进11家全国民宿头部运营企业,吸引87家市场主体投资民宿和农家乐,已建成国家4A级景区1个、3A级景区3个、省级旅游度假区2个,发展研学基地18处、投运精品民宿集群29个,全域生态旅游发展体系正在加速形成。
从生态修复的点滴努力,到资源盘活的创新实践,再到融合发展的蓬勃态势,宁陕县积极探索生态价值转换,持续释放生态红利的每一步都走得坚实有力,绿水青山俨然成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金山银山”!(刘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