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宅”蝶变“金屋”

6月的宁陕,青山如黛,绿水潺潺,一幢幢白墙黛瓦的民宿错落有致地镶嵌于青山绿水之间,游客们或漫步于乡间小道,感受田园的宁静;或闲坐在庭院中,品味香茗的芬芳。这些曾经破败闲置的老宅,如今已摇身一变成为游客心中的“诗与远方”,更成为当地村民增收致富的“金屋”。

生态旅游显成效

“今晚‘村光大道’的演出太精彩了。尤其是听了城关镇的民宿推介,感觉渔湾特别的美,迫不及待地想去体验一下,感受当地的乡村风光。”5月31日晚,安康游客陈先生在观看完“村光大道”城关镇专场演出后,满脸兴奋地说道。

然而,多年前的渔湾村却是另外一番景象。道路泥泞、土地撂荒、基础设施落后,是名副其实的“空心村”。改变,从2022年开始。宁陕县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区位优势和自然资源禀赋,将生态旅游作为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首位产业,并将民宿产业作为发展生态旅游的突破口和切入点。

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宁陕县先后出台《宁陕县支持民宿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宁陕县推动民宿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大力实施民宿产业“六百工程”,开发出“旅游民宿贷”金融产品。

据统计,2024年以来,全县已累计发放“旅游民宿贷”7923.4万元。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成运营鹿柴山集、朝阳山居、冰雪山居、望梅山居、守拙园等精品民宿(集群)29处,吸引社会资本投资改造和新建星级农家乐、等级民宿87家,新增床位2102张。通过政策扶持、资本引入和专业运营,民宿产业呈现出“全域开花”的良好态势。这些独具特色的民宿,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亲身体验民宿文化的独特魅力,尽情感受乡村风情的淳朴与美好。

村民增收渠道广

“以前,我们都在外地打工或者种地,收入不稳定。现在,我把自家的房子租给公司打造成民宿,我和媳妇都在这里上班,每个月有3000多元的收入,生活稳定多了。”4月23日,走进江口回族镇冷水山居6号院民宿,管家周继华正在打扫卫生,为“五一”即将入住的客人做准备。

在宁陕,像周继华这样受益于民宿产业的村民还有很多。在政策的支持下,众多返乡创业者纷纷投身民宿产业,也带动了周边村民就业。位于城关镇汤坪村的青草关民宿业主高小平,就是返乡创业的代表之一。在县政府“六百工程”政策的吸引下,他毅然回乡投身民宿产业,通过申请“旅游民宿贷”解决了资金问题,政府统一招募的专业设计团队还为他节省了设计成本,提供了高水平的规划方案。

“从政策扶持到落地运营,政府始终积极作为、全程跟进,这让我对民宿项目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高小平表示,目前民宿运营情况还比较好,“五一”期间基本上是满房,每天来吃饭的客人也挺多,计划要把青草关民宿打造成示范项目,让更多乡亲搭上致富快车。

截至目前,城关镇已建成精品民宿、星级农家乐、乡村民宿等50余家,年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带动就业200余人,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和村集体经济发展。如今,众多村民通过出租闲置房屋、主动改造自家老宅、参与民宿经营管理等多种途径,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增收的美好愿景。

老宅焕发新生机

“我们立志于盘活宁陕的闲置资产,让乡村更像乡村。”4月22日,走进筒车湾镇青山觅水乡村假日酒店施工现场,工人们忙碌的身影随处可见。谈及建设乡村酒店的初衷,负责人邱蔷说。

“我们酒店建筑改造秉承简约的包豪斯风格,用露台、连廊、花池小景等景别把七栋独立建筑串联在一起。我们还引进了国内一流骑牛人戏水设备,充分挖掘、发挥筒车湾‘水’的优势,增加入住客人的体验感受。”邱蔷介绍道,“酒店预计10月正式投入运行,运行后,将为周边农户提供3-5个工作岗位,间接带动2-3个小餐饮项目。”

近年来,宁陕县凭借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了不少像邱蔷这样的投资者。他们通过专业化改造,将一批批老旧宅院焕新升级为特色民宿,不仅实现了传统建筑文化的活态传承,更有效提升了县域旅游接待承载力。

据相关部门统计,截至2025年一季度,宁陕县旅游总人次达72.41万人次,总花费2.35亿元。从老宅闲置、村民外流,到民宿扎堆、游客如织,宁陕县正以民宿为媒介,让沉睡资源变为发展资本,让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同频共振,绘就了一幅“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时代新画卷。(谌敏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