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黄龙:这个“保姆”找对了 托管服务让农民省心又增收

玉米丰收好时节,遍地金黄粮满仓。玉米丰收的季节,陕西省黄龙县成立的专业合作社、农事服务中心等服务机构变身农田“保姆”,托管服务让农民省心又增收。

mmexport1731920333001_副本.jpg

走进黄龙各玉米主产乡镇,可以看到黄澄澄的玉米棒颗粒饱满,仿佛在向人们展示着大自然的丰厚馈赠。收获后的门前屋后,到处一片金灿灿,脱粒、晾晒、装袋,庄稼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田野里仍有机械在忙碌的收割。

界头庙村党支部书记吕玉臣说:“机械化程度高了,村上又解放出来了一部分劳动力,他们或到外地打工,或到果园里套袋和管理大棚,从而增加了群众的第三方面的收入。根据统计,我们村上去年有48名外出务工人员,平均每个人大概增加了3万多元的收入。”

据了解,2022年,黄龙县界头庙镇界头庙村整合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及其他项目资金290余万元成立了坤塬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购置了玉米收割机、拖拉机、无人机等农业机械,对玉米进行耕种防收等托管式服务。今年,界头庙镇农业社会化服务托管面积达到2万亩,平均亩产大约1300斤。

mmexport1731920341360_副本.jpg

村民龚长青算了一笔账:“我种了150亩玉米,从成立了坤塬农机合作社以来,我感觉比以前轻松了许多,比如犁地,旋耕,收割,无人机打药等都由合作社统一管理,特别方便。合作社有了利润后以户为单位给群众分红,去年每户分到了450块钱。而且,我本身就是合作社的机手,每年春季开大拖拉机犁地、旋地,秋季开联合收割机收玉米。一年下来,也能给我个人创造几千块钱的收入。”

而在三岔镇,占地15亩的玉米烘干场日烘干能力能达300吨,而且还有烘干塔2座,1000吨粮食存储仓3座,对当地的粮食安全起到很大作用。

“由于我们当地的玉米水分比较大,村民在卖潮粮的时候就有很大的局限性,价格卖不上去。”三岔镇惠泽林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根亮介绍说,“我们烘干场收购玉米之后进行烘干,烘干之后进行色选,然后打包。商品直接可以卖到四川等一些饲料厂,这样我们的价格就比一般的销售价格要高8分钱左右。我们在收购潮粮的时候,给村民的价格也可以高1到2分钱,直接起到了惠农的作用。”

同样,崾崄乡为了服务当地村民,建立的崾崄乡农事服务中心,配备有农资储备区、机械棚、粮库,烘干塔和干粮储备仓,从前端农资购销、到生产环节托管、到后期产品统一批量销售和秸秆回收利用,都在进一步增加联合社利润,实现效益最大化。

“服务中心场地是13.4亩,有农资储备区、机械棚、烘干塔和干粮储备仓。”崾崄乡农事服务中心负责人梁大伟说,“建这个服务中心主要是服务农民的。耕种防收都能节省劳力,投资也能减少很多,亩产量能提上去,价钱也比村民自己卖高一点,从而给老百姓带来更高的效益。”

村民王占华的部分玉米今年遭受了冰雹灾害,由于这部分玉米加入了合作社进行托管服务,政府兜底购买农业保险,保障托管土地产值和效益,从而大大减少了损失。

“我种植有100多亩玉米,有一部分玉米加入了咱们合作社,加入合作社的这一部分,今年在受灾的情况下,还是比较满意的,能弥补回一些损失。其余的地,我准备明年都加入合作社,把收入提高一下。”崾崄乡伍姓村村民王占华说道。

mmexport1731920350289_副本.jpg

黄龙县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成功实现了玉米生产的现代化、规模化和高效化,不仅提高了玉米的产量和质量,还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新的动力。未来,黄龙县将继续深化农业社会化服务,加强科技创新,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贡献力量。

“2024年,黄龙县持续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动粮食生产‘五良协同’,大力推进粮食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在总结上年度玉米单产提升‘1+百千万’行动经验的基础上,全县打造了1个玉米集成试验示范基地、12个百亩吨粮攻关田,9个千亩密植高产示范方、8万亩整建制推进。构建‘县、镇、村’三级农业托管服务网络,组建13支农机专业服务队,开展玉米耕种防收全流程保姆式、点单式托管服务。深化农机农艺融合,以机落技、以技改机,确保托管质量,促进单产提升。高质量实施了三岔‘吨粮镇’,界头庙、崾崄‘吨粮村’创建工作,加快推进3 万亩绿色食品(玉米)原料标准化基地建设,优化集成‘5335’‘两优四改一喷一延’技术,推动标准化成熟技术落地落细,真实体现科技增粮成效,实现玉米单产大面积均衡增产,全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2024 年全县玉米面积11.93万亩,预计产量7.49 万吨。”黄龙县农技站站长刘宇峰说。(胡黄忠)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