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之路——宁陕县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纪实


森林覆盖率从75%提高到96.24%;朱鹮从野化放飞时的26只增长到现在的400多只,大熊猫、金丝猴、朱鹮、羚牛等珍稀保护动物数量攀升;年均空气优良天数355天以上;连续两年出省“卖碳”交易700万元……

这一组组数据,是宁陕县以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为抓手,加强生态保护、推进绿色发展交出的答卷。

近年来,秦岭腹地的陕西省宁陕县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为抓手,持续巩固生态修复保护、扩大生态优势、强化生态价值转换,统筹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走出一条绿色发展之路。

生态修复保护增颜值

10月9日,吃过早饭,53岁的程言华开始了他一天的巡护工作。担任宁陕县皇冠镇南京坪村生态网格员3年来,每天沿着南京沟开展巡山、巡路、巡河道是他的“必修课”。

像他一样被聘为专职生态环境保护网格员、护林员、护河员的宁陕县共有1400余名。

近年来,宁陕县以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为抓手,举全县之力全面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探索建立林长、警长、检察长“三长治林”,县、镇、村三级网格管林,大数据、无人机、智能监控三项技术护林的林长制工作新模式。加快“数字秦岭”建设,设立秦岭保护界桩300个、摄像头100个、带摄像头的标牌24个,实现全县森林资源监测大格局、全时段、全覆盖。

扎实开展秦岭生态环保“五乱”整治和河湖采砂专项整治,依法依规关闭退出矿山企业、探矿企业,拆除退出小水电站。

实施封山育林、森林抚育、退化林修复工程,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常态化落实落细减煤、控车、抑尘、治源、禁燃、增绿措施,年均空气优良天数355天以上,国省市控3个出境断面和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保持Ⅱ类标准。

扎实开展城乡人居环境整治,狠抓重点区域生态修复和美丽乡村建设,巩固“省级森林城市”创建成果,建设省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0个,创建市级以上生态村31个。

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政策,每年兑现公益林生态补偿、退耕还林、库区搬迁、耕地保护补助3800余万元,通过生态惠民政策的落实,吸纳更多群众参与生态保护。

与此同时,该县还利用世界环境日、全国生态日等时间节点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生态文明主题宣传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提升干部群众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理念。系列保护措施的落实让宁陕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生态空间不断向高质量、高颜值迈进。

盘活生态资源升价值

5月23日上午,在深圳举行的林业碳汇交易签约仪式上,宁陕县签约交易林业碳汇项目2个,总交易额600万元。这是继2022年完成秦岭区域西北地区首宗林业碳汇交易后,宁陕县第二次成功“卖碳”。

宁陕县持续释放生态价值,不断深化生态资源产权制度改革,完成国家集体林业综合改革试验区试点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创新探索了公益林股份经营、公益林预收益贷款、林权贷款“直通车”、林权“三权分制”、林业碳汇、“两山银行”等全省全市首创性改革。成立“两山”公司,通过规模化收储、专业化整合,将农用地、闲置农房、水域、森林等“沉睡”的生态资源盘活,让越来越多的群众享受到生态红利,实现了“存入绿水青山,取出金山银山”的转变。

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同样促进了全县主导产业的蓬勃发展。该县持续推进产业振兴“十百千”工程,聚焦文旅康养、包装饮用水、生物医药、食用菌、林果、鲜食糯玉米6个产业链,建成“菌药果畜”等传统产业省市级农业园区24个,培育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3个。建成“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和“陕西省健康食品示范基地”,宁陕香菇、宁陕天麻、宁陕猪苓被认证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宁陕天麻、宁陕猪苓、宁陕香菇被认证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宁陕鲜食玉米和梅子镇“翠香”猕猴桃被认证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宁陕核桃、蜂蜜、木耳等山珍成为具有宁陕特色的旅游商品……通过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品牌赋能提档升级,切实将资源优势转化成为经济优势。

宁陕县还把发展“飞地”经济作为推进区域经济增长的撬动点和支撑点。通过基地在宁陕、加工在飞地的发展模式,打造一体化产业链,带动绿色工业发展获取新空间。

坚持绿色发展走出新路子

金秋时节,走进宁陕县城关镇渔湾村,稻浪翻滚,稻香扑鼻。67岁的黄开福正带领几位村民收稻子。

“我每个月都是固定工资3000元,妻子每月也能到田里务工10多天,也有1500元收入。”黄开福说,公司进来了不仅给村上带来了发展,土地也盘活了。“归根结底还是我们这里生态好,人家公司才愿意来。”

渔湾村位于宁陕县城以南11公里处,村内环境优美,通过招商引进渔湾逸谷农创田园综合体有限公司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公司“不砍树、不拆房、不迁人”的建设思路与当地发展理念不谋而合。

帐篷营地、稻田小火车、天空下生态农场、鹿柴山集民宿、放电美术馆等景点都是在保留原乡韵味基础上改建而成的,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打卡。

企业的入驻让这个曾经的空心村成为如今的旅游“新宠”。村民也通过土地流转、合作社分红、务工等,实现了“薪金+股金+租金”的多元化增收。

生态共建、产业共融、村企民共富的“渔湾”模式在宁陕并不是个例。

走进宁陕县梅子镇“望梅山居”民宿集群,来这里住宿、吃饭的游客络绎不绝。

“望梅山居”精品民宿依托子午梅苑的环山美景,通过流转当地村民老旧房屋,规划设计了8栋民宿院落,目前已建成3栋。“自七八月以来,周末入住率达90%左右。”望梅山居总经理赵菲介绍说。

如望梅山居一样,渔湾逸谷、朝阳山居、守拙园、雅轩居等13个已运营的精品民宿在夏季也都是一房难求,假期入住率达80%以上。

近年来,宁陕县将生态旅游作为首位产业,坚持农文旅一体开发,一二三产业融合推进,构建了以精品景区、旅游县城为核心,以旅游村镇、森林康养基地、科普研学基地、文化产业园为依托,以精品民宿为支撑的全域生态旅游体系。全县已建成国家4A级景区1个、3A级景区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2个,建设研学旅行基地10个;积极打造“秦岭山居”精品民宿公用品牌,投运精品民宿13个,在建精品民宿12个,生态旅游“一业兴百业”的带动作用不断凸显。这条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的绿色发展之路成为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的强劲引擎。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宁陕县将继续坚定践行“两山”理念,统筹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奋力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建设全国生态经济强县、建成全国一流生态旅游目的地。(郑嫚)

一审:周瑞峰 二审:孙晓萌 三审:周琦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