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发行四川叙永县支行:深耕“三农”领域 高质量发展开新局

在巴蜀名城,千年叙永,农发行四川叙永县支行扎根乌蒙山区,围绕“三农”发展和“四个银行”品牌建设,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笔耕不辍,续写永恒篇章。今年以来,该支行累计投放信贷资金超12亿元,绘就了一幅乡村全面振兴新画卷。

农发行四川叙永县支行:深耕“三农”领域 高质量发展开新局.jpg

农发行叙永县支行支持的叙永县赤水河流域凤凰李果园示范园

积极支持种业振兴,探索服务重点种业客户路径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是农业的源头,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与国内先进种业相比,叙永县还存在种子规模“量大”“质优”有待进一步解决,以中小企业为主,企业研发投入占比少等问题。

作为叙永县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银行,农发行叙永县支行在助力重点种业客户“做大做强”,实现种业振兴方面开展了实践探索。该支行领导先后多次上门拜访相关企业高层行领导,开展“一对一”专属上门办贷服务,收集企业各类融资需求,建立“一企一策”办贷问题解决机制,成功申报获批叙永县糯稻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项目贷款6.8亿元,为企业种质资源引进开发、整合育种资源、试种与推广示范等提供信贷资金支持。今年以来,该支行超2400万元信贷资金注入叙永县糯稻现代农业种植基地,大力支持种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提升种业基地建设水平。

全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守好良田万顷“耕”基

一年之计在于春,农发行叙永县支行全面吹响高标准农田建设冲锋号,赶在春耕之际,全行员工加班加点,抢抓先机,新年刚过,3笔信贷资金共3.82亿元就如春雨般洒向该行支持的叙永县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每一个施工现场。

该支行相关负责人表示:“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助力春耕生产,保证不耽误农民的春播,是我们的头等大事。”

在叙永县水尾镇高标准农田建设地块,挖掘机屹立田间,机械轰鸣声不断,管道铺设紧锣密鼓地进行,工人头戴安全帽,熟练地进行田间道路建设作业。多个高标准农田施工单位抢抓时间节点,加快项目进度,确保项目高质量建成投入使用。

截至目前,叙永县累计已完成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3.23万亩,耕地恢复补充5.68万亩,覆盖全县3个乡镇。2025年计划建设高标准农田5.46万亩,其中新建2.97万亩,改造提升2.49万亩,建设完成后全县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将达到8.69万亩。

以水撬动产业发展,打造宜居宜业水美乡村

农村水系综合整治是一项民生工程,建设水美乡村,是关乎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件大事。农发行叙永县支行支持的叙永县水美乡村宜居宜业建设项目,以水为突破口,对叙永县5个乡镇进行供水改造升级、乡村绿化提升、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以此改善人居环境,带动产业发展。

在该项目建设地之一的叙永县马岭镇,当地桂圆种植效益较好,该地以水美乡村建设为契机,充分利用当地自身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承贷公司与当地村集体采取联合经营模式,签订合作经营协议,共同推进当地特色农产业晚熟桂圆发展,实现“水利+农业”融合发展,发挥水利工程、水生态环境对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积极作用。

截至目前,该支行已累计为该项目投放信贷资金2.38亿元,为农村的发展注入新动力,为乡村全面振兴引来“发展水”。

强化现代化农业建设,万亩果蔬示范基地谱支农新篇

叙永县位于云贵川三省交界处,山地多,土地零星分散,发展规模化、现代化、高质量融合发展的农业需求极为迫切。

农发行叙永县支行充分发挥农业政策性银行的职能作用,支持叙永县赤水河流域及麻城片区果蔬基地建设项目,获批金额7亿元,项目规划用地面积9万亩,建设内容包括农产品标准化种植基地、分拣中心、冷链设施、配套乡村旅游设施等,2025年,已累计投放信贷资金1.7亿元,用于该项目建设赤水河流域精品现代农业水果园区。通过优化品种布局、提升果品质量、完善物流体系等措施,支持叙永县赤水河流域甜橙、凤凰李、高山蔬菜、鸡枞菌等特色农产业高质量发展,做优做深“土特产”文章,让曾经一度撂荒的土地,变成了一个个果园核心示范区,同时,拓展“农业+文化+旅游”新模式,依托赤水河果林花海、乌蒙天际线、“鸡鸣三省”大峡谷建设等自然资源,建设赤水河观光旅游环线,形成一张靓丽的叙永生态旅游“名片”。

助力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多元办学塑产教融合新形态

叙永县每年初中毕业生达9000人以上,普通高中招生4500人左右,县城仅有的一家职业教育学校,招生规模仅1200人,造成大量生源外流,同时,返乡人员和企业职工也缺少固定化、多元化的培训场所。

对此,农发行叙永县支行申报获批贷款4.1亿元,用于支持叙永县龙凤镇职教培训区和石厢子教学点电商实训中心建设,项目按照“政府主导、公司运作、项目自身收益覆盖”的模式进行融资建设。

今年以来,该支行已向叙永县教育培训基地建设项目投放信贷资金超3.5亿元,截至目前,该项目已完成教学区建设、教学楼、培训大楼等大部分建设。通过建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推动产教融合,让全县学生、当地企业职工、返乡人员就地就近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孙雪晴)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