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岷江之畔看千亩油菜花海翻涌,于天府农博园赏智慧农业科技迭代,到永商镇品“三青莴笋”的鲜嫩清脆,往普兴街道观连片稻田的生态画卷……成都市新津区的田间地头,既有千年农耕文明的厚重积淀,又跃动着现代农业发展的澎湃脉搏。随着总投资4.3亿元的“新津区优质农作物复合高效种植示范项目”全面启动,一场关乎土地重生、产业振兴的变革正在悄然上演。
破局:唤醒沉睡土地的“金钥匙”
如何让分散沉睡的土地“活起来”、让特色农业“强起来”,找到破局之“钥”,成为新津乡村振兴的关键课题。新津区作为成都“南拓”战略重要支点,虽坐拥万亩优质农地,却长期面临“地块零散难连片、种植低效缺特色”的发展困局。453.96亩宅基地呈“星点式”分布,部分耕地质量退化,传统耕作模式制约着农业现代化进程。
解题:金融画笔勾勒“田成方、渠相连”
农发行成都市新津区支行紧扣“盘活存量土地”政策导向,创新推出“土地整治+产业振兴”综合服务方案。土地整合重塑空间,通过拆旧复垦453.96亩宅基地,集中流转2.2万亩土地,打造高标准农田,完善灌溉排水、农机道路等基础设施;科技赋能绿色转型,构建“莴笋-油菜-水稻”轮作体系,推广生态种植技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改善土壤环境;以工代赈惠及民生,项目建设期间为1126户搬迁群众提供农机操作、田间管理等岗位,助力技能提升与收入并增。
蝶变:从“零敲碎打”到“链式发展”
随着政策性资金的精准注入,现代农业图景渐次清晰。永商镇、普兴街道建立起“企业+合作社+农户”联农带农机制。项目建成后预计将实现耕地质量升级,通过田块整治与土壤改良,推动零散农地连片经营,为特色农作物规模化种植奠定基础;实现产业效能跃升,形成从种苗繁育、规模种植到精深加工的完整链条,助力“三青莴笋”“川油81号油菜”等特色品牌走向全国;实现乡村活力焕新,配套建设新型社区,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探索公园城市的乡村表达。
愿景:沃野田畴书写时代答卷
“这不仅是土地的涅槃重生,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生动实践。”项目现场,无人机巡田系统、水肥一体化设备等智慧农业设施已逐步落地。随着地铁12号线、21号线的规划延伸,新津优质农产品将加速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
农发行成都市新津区支行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持续深化政策性金融服务,以土地整治撬动农业现代化,让新津沃野既飘散着稻菽千重的丰收喜悦,更跃动着城乡融合的时代脉搏。在这片被重新定义的土地上,实现“望得见田畴、闻得到稻香、留得住乡愁”的美好愿景。(董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