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科创校长空间站”人工智能专场暨科普援青行动启动仪式在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正式举办,通过沪青两地线上线下联动,为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果洛州)的青少年们打开一扇通往科学世界的大门。
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上海市科委副局长级干部谢文澜,上海科技馆副馆长钟倩,上海市科委科普与科技传播处处长何家骥,第六批援青干部联络组成员、青海省果洛州久治县委副书记、副县长王潇楠,青海省果洛州校外活动中心主任珺娜措,上海交通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副处长丁蕾等出席活动,倪闽景和珺娜措分别致辞。
本次启动仪式设立上海主会场与果洛州分会场,是科普援青行动的重要开端。上海市科委副局长级干部谢文澜向青海果洛州捐赠了首批“科普资源包”,包括科普视频、纪录片和线上教育课程资源等,这些资源将直接惠及果洛州的众多中小学校。
倪闽景在致辞中表示,“此次科普援青不是单向资源输送,而是双向赋能。通过‘科创校长空间站’这一平台,我们既输送优质科普资源,更搭建起两地科普教育交流互动的桥梁。”
珺娜措在致辞中回应,“‘科创校长空间站’科普行动的启动犹如一场‘及时雨’,为青海果洛州青少年们打开了瞭望世界的‘新窗口’。线上线下联动的交流和支持,是对高原青少年敢于梦想、勇于创新精神的深情鼓舞。”
本次活动聚焦“人工智能”主题,特别邀请到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马利庄,以及上海交通大学自然科学研究院/数学科学学院特聘教授、致远学院副院长周栋焯分别带来两场精彩的科普讲座。科创校长空间站“首席顾问”聘任仪式也在现场举行,倪闽景分别为马利庄教授、周栋焯教授颁发聘书。
马利庄教授在《机器人如何认知世界:具身智能的3D感知与思维链》讲座中指出,传统机器人在空间理解、多步推理与动作规划方面存在局限,并提出借助思维链技术,可实现从环境感知到推理决策、再到动作执行的全流程认知。
周栋焯教授则以《人工智能的神经元故事》为题,解析神经科学与人工智能如何相互启迪与赋能。他介绍了神经元基本结构与工作机制,以及人工智能中神经网络模型的构建与运行机制,通过对比两者在信息处理和模式识别上的共性,揭示其紧密联系与协同潜力,并分享了交大在相关交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编辑:宋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