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远古恐龙到微观化学 上海自然博物馆科普活动绽放科学魅力

7月19日至20日,上海自然博物馆好戏连台,两场高规格的科普活动相继举办,为众多科学爱好者献上了一场丰富多样的科学盛宴,让大家在短短两天内领略到不同领域科学的独特魅力。

7月19日,备受瞩目的“龙吟九州・中国恐龙大展” 内蒙古主题周正式拉开帷幕。启动仪式上,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与内蒙古自然博物馆馆长李陟宇携手启动活动,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冯伟民带来《化石奥秘与恐龙世界》专题讲座,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恐龙化石的多种类型及其背后蕴含的科学价值。

现场同步发布了 “中国恐龙大展・AI 小程序创意设计征集” 活动,该活动由上海自然博物馆联合腾讯微信创新实验室共同发起,面向6至18岁青少年和家长开放。参与者可以运用编程工具创造属于自己的世界,将传统的自然科学教育与现代数字技术巧妙结合,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绝佳平台,助力他们在动手实践中加深对古生物知识的理解。

主题周期间,一系列配套活动精彩纷呈。科普课程《恐龙中的小不点》通过生动的互动讲解和有趣的游戏设计,引导儿童了解小型恐龙的结构特征、生活方式及生态策略;展馆内,马头琴演奏、呼麦表演、舞蹈《白马》等民俗快闪节目轮番上演,营造出浓郁的草原氛围;同时,4D影片《壮美内蒙古》同步展映,借助多感官交互手段,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穿越” 到美丽的草原时空。

7月20日,上海科技馆品牌教育活动“科际穿越・科创校长空间站” 最新一期活动如期举行,特别邀请到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荷兰格罗宁根大学教授本・费林加。

讲座中,费林加以《发现的乐趣》为题,回顾了他和团队在“分子马达” 和“分子开关” 研究上的突破性进展,详细阐释了如何通过精密的化学合成,构建出能在纳米尺度上实现可控运动的分子机器。他指出,合成化学的创造力已超越自然设计,在药物、显示器等众多领域都有广泛应用,而当前的核心挑战在于实现纳米尺度运动的精确控制与动态分子系统的开发。

讲座结束后,费林加与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围绕 “生活中的化学” 展开精彩对谈。倪闽景强调,化学作为基础学科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这样的科普活动能提升公众对化学的认知。互动环节中,面对“化学学习的乐趣是什么”的提问,费林加表示,化学能让人们从分子层面理解世界本质,解释身边现象,极具乐趣和意义。活动现场,费林加还进行了其新书《令人着迷的化学:生活中的分子》的签售,书中以日常现象为切入点,解读化学奥秘。

这两场活动,一场带人们探寻远古恐龙的奥秘,一场引领人们走进微观的化学世界,充分展现了科学的无穷魅力,也让更多人感受到了探索科学的乐趣。

编辑:宋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