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浦东新区的金桥路535号,一片占地100亩的工业遗存,在历经3年多的匠心改造后,以全新的面貌惊艳亮相——商业街区“EKA·天物”。这里,100余棵参天古树郁郁葱葱,40栋焕新的百年厂房老建筑错落有致,共同构成了一幅独特的都市人文美学画卷。
老厂区演变为时尚街区(受访者供图)
“EKA·天物”(天物名字源于“天工开物”,EKA3个字母分别代表:ExPlortion“逆势探新”、knowledge“匠心造诣”、Aeshetice“美学聚落”)的原址,曾是1869年的海关浦东工厂,后为1928年成立的上海航海仪器厂和中船航海科技公司的工业遗存。
“我们当时发现这样一大块‘宝地’时,就觉得此工业遗存是非常值得进行城市更新的。这里的建筑独特,地段环境适合要素资源优化配置,提升空间承载力。”上海嘉韵投资管理有限公司陈国善介绍说:“市委、市政府要求加快推进城市更新,这是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的内在要求,提升城市核心功能的重要支撑,也是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经济持续发展,满足居民生活需求的重要抓手。”
陈国善表示,改造过程中,设计团队保留了原有的开阔环境和路网,以及100余棵古树,同时对部分建筑保留了青砖和水泥墙的表皮,以承载工业文明的印记。在此基础上,他们充分利用特定时期的工业特色元素,并融入新的设计语言与风格,对40栋厂房老建筑进行了多元独特的艺术风貌改造。如今,这些建筑仿佛被时光精心雕琢的明珠,静静地镶嵌在行道旁,诉说着往日的辉煌与如今的华丽转身。
走进街区,一步一景,每栋楼宇都呈现出不同的造型和内涵。大门入口处的“铜堡”由原1960年的“自行车棚”改造而成,220米长、150米宽的全铜外壳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如同浮出水面的潜水艇,成为沪上沙龙论坛、品牌发布等活动的顶流场所。
夜景(宋杰 摄)
建于1985年的“金属车间”被命名为“忆仓”,其青砖和水泥墙表皮得以保留,同时增设了悬挂式门廊,向外拓展了建筑边界,艺术与回忆在此交融。而“航海之家”和“热处理车间”等建筑也经过精心改造,分别呈现出帆状屋面和罗马柱等经典元素,彰显出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与碰撞。
除了吸睛的建筑,“EKA·天物”还联动时尚、潮流生态品牌和首店经典品牌,为市民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购物休闲体验。街区里既有承载多样化城市功能的集合场域,又有美术馆、艺术馆和画廊等公共空间,还有创意市集、城市露营和公共交流等社群活动片区。大部分建筑临街设置了大面积的落地玻璃,吸引了众多具有消费新鲜度、内容特色和客群辐射力强的全球品牌入驻。如全国首店“十八度雨林巧克力”、上海首店“赤红”、德国高端灯具“Paulmnn”等,都成为街区内的热门打卡点。
值得一提的是,“EKA·天物”在解决大学生就业方面也做出了积极贡献。开园以来,街区已向社会提供各类就业岗位1000多个。随着后续的城市不眠书店、极地科普馆、剧场、天物放映、酒吧街等丰富多元的业态入驻,街区还可以提供更多适合年轻人就业的新岗位。
陈国善表示:“我们的改造就是要赋予每栋楼新的生命,为这座城市留下不负时代的经典作品,打造一个满足现代人们精神社交需求的艺术人文场所。”
如今,“EKA·天物”已成为上海市民“家门口的好去处”、上海市级旅游休闲街区、上海时尚空间等多重荣誉加身的网红新地标。这里不仅承载着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更成为了推动城市更新、完善公共服务、满足居民生活需求的重要平台。
编辑:宋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