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北平原上纵横交错的水系,如同大地的血脉,滋养着惠民县的每一寸土地。然而,面对日益严峻的气候变化和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更高期待,传统水务管理模式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有限的水资源如何实现最优配置?防汛抗旱工作如何化被动为主动?又如何让每一滴水都承载起沉甸甸的民生分量?这些问题,正考验着我们的智慧和担当。近年来,惠民县水务局以“破壁思维”打破惯性,在治水、用水、护水的实践中探索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破“资源之壁”:系统重构织就智能新水网
面对水资源刚性约束,惠民县遵循“四水四定”原则,通过“四渠连两干、河道配电灌”的创新设计,在河道沟渠配备电能泵站、测控一体化闸门,将5大灌区互联互通,形成现代化水网体系。2025年春灌期间,这套系统展现出惊人效能,不仅调配效率提升30%,更实现节水1000万立方米。同时,在徒骇河等骨干河道蓄水2000万方建立的应急水源机制,为特殊干旱年份的灌溉用水上了“双保险”。系统化重构水资源配置,让有限的水资源发挥出最大效益。
破“创新之壁”:“产学研用”激活水务新动能
科技创新成为惠民水务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全省首个县域智慧水务云平台的建成,让水资源管理迈入数字化时代。预制装配式防浪墙技术的创新应用,使施工效率提升200%,工程质量达标率达到100%。更具突破性的是,这些技术创新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形成了“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体系,与山东力创等企业共建的技术创新联盟,已联合攻关关键技术12项,培育本土水务专业技术人才50余名。
破“体制之壁”:协同治理凝聚治水新合力
体制机制创新为水务发展注入持久活力。“四位一体”调水机制的建立,打破了部门壁垒,整合了水务、河务、灌区和镇办力量。重点工程一线成立的临时党支部,让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实现了项目建设与廉政建设双促进。这种协同治理体系的构建,让水资源管理从“多头管理”转变为“协同发力”。
破“服务之壁”:民生为本提升用水获得感
民生导向始终是惠民水务发展的根本方向。供水报装“一件事”改革将办理时限压缩至3个工作日,14个镇级便民服务点实现农村供水服务“15分钟响应”。“银企合作”代缴服务覆盖14个镇街,水费到账延迟率由12%降至1.5%,老年群体缴费便捷度提升80%,让农村供水服务更有温度。这些实实在在的举措,让群众真切感受到水务发展带来的获得感。
水务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在于打破思维之“壁”,以创新破题、以科技赋能、以共治聚力。今天的惠民,水更清了、田更绿了、民心更暖了。未来,我们将继续以“破壁思维”探索治水新路,让每一滴水都焕发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民生温度,全力打造黄河流域县域水务高质量发展的惠民样板。(张朝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