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春风拂过泉城,到处都洋溢着生机与诗意。山东济南的春天总是裹着柳絮的温柔,老城区的石板路上,青瓦白墙间飘着一缕若有若无的甜香。这是属于泉城的味觉密码——酥脆糖果子,金黄的外衣裹着绵柔的内里,糖壳在阳光下泛着琥珀光泽,咬一口便能听见时光碎裂的声响。当金德利的师傅们将面坯投入滚油的瞬间,咕嘟作响的油花里翻涌的不仅是食物的香气,更是一座城市传承百年的饮食记忆。
市井烟火里的味觉基因
追溯酥脆糖果子的起源,需将时光倒回至清末民初的济南街巷。那时的估衣市街、芙蓉巷口,挑着扁担的小贩走街串巷,扁担两头的竹篾筐里,码着刚出锅的糖果子,金黄的外皮还滴着油,糖香混着面香在石板路上流淌。老济南人对甜食的偏爱,与泉水滋养的小麦密不可分——黄河冲积平原的沃土孕育出高蛋白的冬小麦,经趵突泉泉水和成的面团,自带清甜麦香,这便是糖果子的天然底色。
旧时的糖果子制作讲究“现炸现卖”,市民清晨挎着竹篮出门,买上几个热乎的糖果子,搭配一碗甜沫或豆浆,便是一家人的早餐。在物资匮乏的年代,红糖裹面的香甜是难得的奢侈,孩子们攥着糖果子奔跑在青石板路上,糖渣掉在衣襟上,也要小心翼翼地捡起来放进嘴里,这抹甜成为几代人关于童年最温暖的记忆。
金德利在传承古法时,敏锐捕捉到这道小吃背后的情感价值。20世纪90年代,当连锁快餐开始兴起,就坚持将酥脆糖果子纳入菜单,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深入老巷寻访老师傅,还原那口“外焦里嫩、糖不齁喉”的本味。这一举动,让消失在机械化生产浪潮中的手工糖果子重新回到大众视野,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味觉桥梁。
手作匠心的时光淬炼
在金德利食品产业园里,老面发酵的陶缸是最珍贵的“传家宝”。师傅们每天凌晨四点便开始准备面坯,祖传的老面引子在陶缸里苏醒,与新鲜面粉、泉水混合,在恒温环境下静待八小时。老面发酵的奥秘在于时间的魔法:天然酵母缓慢分解面粉中的糖分,生成独特的有机酸,让面团既有麦香又带一丝微酸,这种复杂的风味是工业化酵母无法复制的。
揉面是个力气活,却也讲究巧劲。师傅们双手如太极推手般翻转面团,掌心的温度传递到每一寸面坯,直到面团变得光滑如缎,指腹按压后能缓慢回弹。“手工揉制的面坯有筋骨,炸出来的糖果子外皮酥脆,内里却像棉花般柔软。”有着二十年经验的李大伟师傅边说边将面坯扯成巴掌大小的椭圆形,边缘微微薄透,这是为了让油炸时受热均匀,形成“外焦内绵”的层次感。
在金德利东华街店制作现场,李师傅亲自上阵为市民现场炸制,一个外皮金黄酥脆糖果子的成功,油温控制是关键,非转基因大豆油在铁锅里烧至七成热,面坯一下锅便发出滋滋声响,迅速膨胀成金黄的小枕头。李师傅手持长筷不断翻动,让每一面都均匀受热,不到两分钟,外皮已呈现诱人的琥珀色,内里却仍保持着面团的湿润。起锅后附上一层古法红糖浆,糖香沁入蜂窝状面瓤,形成“外焦脆、内绵软、糖不腻”的独特口感。热食时红糖微融,焦香四溢,冷食时糖壳凝脆,甜意绵长。
泉城记忆的味觉符号
当游客第一次咬开酥脆糖果子,往往会被口感的反差所惊艳:外层糖壳脆如琉璃,咬开时发出清脆的声响,紧接着是油炸面皮的焦香,再往下便是绵软的内里,带着老面发酵的微酸与回甘,最后红糖的甜在舌尖慢慢化开,却丝毫不觉齁腻。这种“外刚内柔”的口感,恰似济南这座城市的性格——既有北方的豪迈,又有泉水滋养的温润。
在济南人眼中,酥脆糖果子不仅是小吃,更是情感的载体。游子归乡,第一顿早餐必定要吃糖果子配甜沫,咬下第一口便红了眼眶;老邻居重逢,拎着刚出锅的糖果子上门,糖香一飘,往事便如泉水般涌来。对于游客而言,它是“舌尖上的泉城”最具象的表达,许多人离开济南后,还会在朋友圈晒出咬开糖果子的照片,金黄的截面、拉丝的糖壳,成为他们记忆中最鲜活的城市符号。
金德利将酥脆糖果子打造成“城市味觉名片”的过程,也是对地域文化的重新挖掘。他们在门店里设置透明操作间,让顾客亲眼看见师傅揉面、炸制、裹糖的全过程,将手作匠心转化为可触摸的体验;未来,金德利将推出“泉城记忆”礼盒,让这道小吃成为可以带走的城市记忆。近年来,随着短视频的兴起,酥脆糖果子的制作过程在网络上走红,网友们戏称其为“会唱歌的甜点”,慕名而来的游客让门店前排起长队,成为继趵突泉、大明湖之后的“舌尖打卡地”。
在传承中续写新篇
在工业化快餐浪潮席卷的当下,坚守手工匠艺往往意味着更高的成本投入与更低的生产效率,但金德利始终笃信:有些深入灵魂的味道,唯有时间的慢酿方能成就。据金德利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朱风亮介绍,为了把这个泉城济南家喻户晓的街巷小吃做好,金德利品牌构建起一套完整的传统工艺守护体系,从设立专属老面培育实验室开始,由从业数十年的资深面点师每日悉心养护老面引子,到选用高筋专用小麦粉,再到炸制过程的全面控制,无不体现了金德利对中式面食本味的虔诚守望——让每一口面食都饱含时光淬炼的温度与手作匠心的诚意。
面对年轻消费者对健康的追求,金德利在传承中创新:减少油炸时间,让油脂含量降低20%,同时通过精准控温保持外皮的酥脆;但无论如何变化,“老面发酵、手工揉制、现炸现裹”的核心工艺始终未变,正如朱风亮所说:“我们守护的不是一个产品,而是泉城人关于‘家’的味觉记忆。每一个糖果子都是时光的切片,承载着老济南的市井烟火,也包裹着新一代手艺人的坚守。”
清晨的济南,护城河畔腾起袅袅水雾。在泉城的各金德利门店前早已排起蜿蜒长队,空气里浮动着甜香与油香交织的独特气息。当第一锅酥脆糖果子裹着热气出锅时,“咔嚓”的脆裂声划破晨雾,唤醒了一座千年古城的味觉记忆。咬一口刚出锅的酥脆糖果子,糖壳的脆、面皮的焦、内里的绵,在舌尖交织成一曲味觉的交响乐。这口甜,是泉水与小麦的联姻,是手工与时间的对话,更是一座城市对传统的温柔守望。当糖香在唇齿间散开,我们忽然懂得,所谓“城市味觉名片”,从来不是简单的美食标签,而是无数代人共同编织的味觉乡愁,是无论走多远都会想念的那口家乡味。在金德利的酥脆糖果子里,我们尝到的不仅是香甜,更是泉城济南刻在DNA里的温暖与韧性,是传统与现代在舌尖上的完美和解。这份承载着老济南乡愁的街巷小吃,正以“外焦脆、内绵软、糖不腻”的独特口感,在当代消费浪潮中完成着传统美食的破圈之旅。(济南日报·爱济南 记者:周茂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