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康家园”残疾人之家建设是“十四五”期间山东省残疾人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滨州市残联将保障和改善残疾人民生放在重要位置,以“如康家园”残疾人之家为抓手,为2000余名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提供定点、定时、定性、定医“靶向服务”,有效解决了基层残疾人服务载体不足、功能分散、能力不强等问题。目前,全市建成“如康家园”残疾人之家102处,实现乡镇(街道)全覆盖。
完善建设机制,构建全方位保障。推动“如康家园”残疾人之家建设列入滨州市委、市政府年度重大决策部署事项和重点民生实事,纳入市对县年度考核。明确“如康家园”建设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对达到“6个有”和“3+N”服务功能的“如康家园”,每处给予5万元一次性建设补助。同时,积极整合“阳光家园”、辅助性就业机构奖励、技能培训、社区康复等资金,加大运营补助力度。每年举办全市“如康家园”建设及残疾人就业业务培训班,开展“如康家园”现场观摩,引导运营机构拓展眼界,坚定建设运营信心。
集聚服务要素,打造一站式平台。针对服务设施不足问题,指导机构配齐午间休息、膳食供应等物品,满足残疾人日间照料需要。目前,已为1215名残疾人提供日间照料等专业化托养服务,改善了残疾人生活环境,解放了残疾人家庭劳动力。结合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身体特点,组织“如康家园”多渠道开发适合残疾人的劳动项目,解决残疾人就业难、增收难问题。目前,1080余名残疾人通过工艺品制作、绳网编织、直播带货及“以残助残”服务等项目,实现“劳有所得”。同时,为每个“如康家园”配置不少于5套辅助器具,安排专业人员指导康复训练,1020余名残疾人借助康复器具改善身体状况。
坚持融合理念,保障长效化运营。滨州市残联积极推动“如康家园”扩大服务群体,增加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模式,保证了“如康家园”常态化、长效化运营。通过承接残联残疾人居家托养和民政部门重度残疾人照护、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等项目,实现了残联、民政等部门资金的“多重保障”。通过免费提供经营场地等系列优惠措施,引进“润邦·彩虹家园”“如常集团”等人力资源公司建设运营“如康家园”,组织残疾人集中就业。目前,500余名残疾人通过该模式实现稳定就业,就业人数在山东省最多。积极探索“以残助残”模式,筛选“如康家园”中劳动能力较强的残疾人,上门为重度残疾人提供居家照护或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100余名残疾人从被动接受服务转变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实现了“居家残疾人得服务、如康家园残疾人得实惠”的双赢。
创新运营管理,推动高质量发展。在全省率先推行星级化管理模式,并建立与星级挂钩的政策落实机制,推动全市“如康家园”对标对表,提升服务质量。目前,全市已认定4星级“如康家园”3家,3星级“如康家园”12家。重新修订《滨州市“如康家园”残疾人之家管理服务档案参考文本》,完善人员、档案、安全等管理制度,并推行信息化管理模式,在“如康家园”安装视频监控系统,实现在线考勤、适时监控。
下一步,滨州市残联将继续完善“如康家园”保障机制,创新管理运营,提升服务水平,让更多残疾人享受到更为充分更高质量的服务,为残疾人托起“稳稳的幸福”。(王学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