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7.7亿元!这是济钢集团2021年的营业收入,一个值得所有关心济钢转型发展的人记住的数字。因为它超过了济钢集团2017年产能调整、主业关停前的规模体量,实现了“三年再造一个新济钢”的第一步战略目标,为“十四五”开了一个好局。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在中国共产党济南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召开之际,济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薄涛说,今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也是新济钢整体划转济南后,乘势而上向第二步战略目标奋勇迈进的起步之年,站在新起点上,济钢集团将大有作为。
转型之路,雄奇瑰丽,从主业停产到年营收377.7亿元。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2017年,对即将满一甲子的济钢来讲,注定是个不平凡的年份。这一年,国家供给侧改革走向深入,为落实去产能政策、促进钢铁产业转型升级,济钢根据山东省委、省政府部署,以壮士断腕、勇于担当的精神和勇气,用短短33天时间,创造了国内钢铁行业关停规模最大、安置人数最多、安置期最短纪录。
一时间,社会上杂音很多,济钢是不是就没了?然而,中央政策是“去产能”,不是去企业,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是关键。济钢由此踏上了全国首家千万吨级钢铁企业转型发展之路。面对新与旧交替、破与立交织、机与危并存,特别是没有成功先例可循的复杂局面,薄涛带领济钢,凭着踔厉风发的精神气魄,闯出了一条雄奇瑰丽的转型之路。
一组客观的数据记录了那段栉风沐雨的光辉岁月:2018年,济钢营业收入147亿元,增长近60%,基本恢复至停产前一半的水平,也就是说,济钢挺过了这一艰难阶段;2019年225亿元,增长超过50%,一个大病初愈的百亿级企业,凤凰涅槃,变得生龙活虎起来;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汹汹而来,深刻影响着各行各业,济钢逆势而上,营收达到293亿元,体量基本恢复到停产前水平。
“三年再造一个新济钢”的一期目标如期实现,就在大家关心,这家300亿级企业航母在连续三年狂飙突进之后,是不是该歇一歇了?毕竟,2021年疫情挥之不去,全球经济复苏乍暖还寒。然而,济钢交出了意想不到答卷:营收377.7亿元,超目标78.72亿元,增长28.66%,体量超越主业停产前水平;完成考核归属母公司净利润3亿元,超目标6006万元,增长31.75%。
企业发展离不开职工共同奋斗,“造福全体职工”也一直是济钢发展使命之一。从2018年到2020年,济钢职工收入增长50%,其中内退职工通过年功工资政策,人均月收入增长600元左右。2021年,职工福祉持续增进,在高基点上再增长11.15%,高出目标3.15个百分点。此外,4年来,济钢还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累计帮扶困难职工3000余人次。
产城融合,坚定豪迈,与济南这座城“融合共生”。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光鲜靓丽的数字背后,是薄涛带领下的济钢集团领导班子审时度势,持续不断改革创新,用他的话说:“求新、求变是济钢人始终不渝的价值追求,从主业停产之初的艰难探索,到击水中流的坚定豪迈,济钢转型的每一步前行、每一个脚印都镌刻着‘创新’的烙印,这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是‘九新’价值创造体系。”
2017年8月,钢铁产线安全平稳关停,济钢发展走到重要历史节点上,薄涛充分汲取资源消耗型、环境污染型企业容易被取代的历史经验教训,坚持把新济钢发展与城市规划、发展、需求相融合,实现共生,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地、三个园区的产业定位;2018年,三大类型、五大板块的多维度产业生态体系初步确立;2019年,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现代城市服务三大主业定位逐步聚焦。
“通过创新探索,我们确立了‘产城融合’这一战略主线,逐步形成以存续产业、新增产业、未来产业为支撑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架构。”薄涛说,转型之路越来越清晰、决心越来越坚定。2019年,济钢集团主动顺应省市新旧动能转换、科研成果转化、传统企业转型的“三转”大势,优化提升现有产业、加速培育主导产业,大胆实施“嫁接式跨界融合”工程。
于是人们看到,济钢集团抢抓济南市发展空天信息产业的战略机遇,与济南市、中科院空天院、科学家团队展开全方位深入合作,成立济钢防务公司,仅用140天便完成注册,从而成功引进空天信息这一未来产业,为转型发展注入全新动能,培育出高效的高端装备制造效益增长点,并实现首年度盈利,填补了国家在部分空天信息领域的产业空白。
同时,济钢集团还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主动融入城市发展,产品产线不断升级,重点项目接续落地:环保新材料产业园创造国内同类大型矿山建设工期最短记录,冷弯型钢年产量从转型之初的6万吨提升至25万吨,济钢物流营收规模由25亿元增至180亿元,萨博汽车的数控激光切割和机器人自动焊接操作占比已分别提升至90%和40%以上,济钢顺行巡游出租车总量达580辆,创智谷成为济钢产业孵化的摇篮……
成功密码,政治保障,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确保正确方向。闲潭云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如今的济钢,你很难想象其前身曾是一家钢铁企业,到2020年底,他拥有1家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6家高新技术企业,省级瞪羚企业、省“专精特新”企业、省“一企一技术”创新型企业各1家;2021年,又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省级高端品牌培育企业各1家,省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瞪羚企业各2家……
“这背后是我们坚持党的领导,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为新济钢发展提供了坚强政治保障。”薄涛说,他们立足济钢实际,强化顶层设计,坚持将党的领导贯穿到公司治理各个环节,推动济钢沿着正确方向勇毅前行。比如建立包保机制,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覆盖责任体系;实施“头雁工程”建设,实现党建与生产经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改革创新”的良好政治生态。
济钢广大党员立足转型发展和疫情防控“主战场”,时时处处体现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为全面完成各项目标任务提供了有力支撑;这些年来,他们培养选树出以萨博的李敏敏、国际物流的郑佳、鲍德炉料的李鹏等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433名,先进基层党组织35个,先进党支部80个;济钢集团领导班子还荣获山东省委组织部授予的“干事创业好班子”称号。
济钢既然是老国企,就有老国企的通病,然而通过4年多来的转型发展,企业动力、活力持续释放。转型之初,部分干部职工信心不足,济钢党委通过适时提出“九新”价值创造体系,破解了一系列思想困惑和发展难题;通过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总部人员精简54.2%,“干部能上不能下、员工能进不能出、收入能增不能减”等问题得到治理。
“4年多来,我们的干部职工伴随着产能调整的硝烟洗礼和新济钢的茁壮成长,攻坚意志更加顽强,应对风险、战胜困难的本领也更加过硬。”薄涛说,转型之初,他们强力推动一个个新项目接续落地;面对艰巨繁重的生产经营任务,他们克服重重困难,开拓市场、抢抓订单、深挖潜力;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他们守土有责、守土尽责,以奋斗之姿筑起抗“疫”防护墙……
未来发展,大有作为,做实做好做优“新旧动能转换的试验田”。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如今,济钢集团又一次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2021年12月,按照山东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其被整体划转济南市,成为济南市市属一级企业。“这种调整将使我们拥有更大的产业发展主导权,更有助于在产城融合基础上,进一步充分释放产业发展的优势和潜力。”薄涛说。
与此同时,济南市还专门制定出台了支持济钢转型发展的26条具体举措,包括投融资、财税政策、工资总额、土地资源利用、历史遗留问题解决等各方面。在薄涛看来,这将使得济钢直接获得济南市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这都将成为新济钢继续勇往直前的坚强后盾,“叠加4年多转型发展积累,综合判断,济钢已经到了可以大有作为,也应该大有作为的关键时期”。
在今年初召开的职工代表大会上,济钢集团提出2022年的主要目标:实现营业收入461亿元;深化改革取得全面突破,职业经理人、混合所有制改革、薪酬分配等改革举措按照时间节点全部完成……
具体来看,就是要持续聚焦“动力变革”,以“产城融合”发展为战略主线,加速培育以“三大主业”为主攻方向,以核心基础材料、核心关键技术等为重要支撑的新产业集群,全力打造全省研发成果转化、新旧动能转换、传统企业转型的“三转”标杆,做实、做好、做优省市“新旧动能转换的试验田”。
目标有了,如何实现?日前,对照学习贯彻省、市2022年动员大会关于创新工作的部署,济钢集团召开创新大会,对做好全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各项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推动。会上,薄涛详细阐述了“九新”价值创造体系的新内涵,包括新使命、新引领、新目标、新战略、新主线、新变革、新动力、新作风、新纪律。
莫道前路多险阻,再闯关山千万重!“回首过去,我们围绕践行‘九新’,走出了一条极富‘济钢特色’的守正创新之路;展望未来,我们还要继续践行‘九新’,乘势而上、接续奋斗,坚定不移扛起‘建设全新济钢,造福全体职工,践行国企担当’的历史新使命,以扎扎实实的工作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薄涛说。(刘彪 张涛 张洪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