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建内蒙古区委:着力推动内蒙古羊绒温暖全球

羊绒产业是自治区畜牧业最具特色的优势产业,绒山羊饲养量、产绒量均居全国之首,在全国羊绒产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以2022年为例,全区绒山羊饲养量1512.1万只,羊绒产量6000吨,占全国山羊绒总产量的40.45%,山羊绒加工量7577.7万吨,羊绒产业全产业链产值近150亿元。但近年来,羊绒产业发展面临新的难题。

一是政策性扶持和重视程度减弱。自治区科技计划“揭榜挂帅”确定的重点领域“5+N”种业创新战略布局中,未包括绒山羊领域,特别是基础研究经费和科研投入远远低于草业、奶业、肉业等产业。传统的绒山羊实用技术缺乏推广经费,如绒山羊人工授精技术目前由于资金原因,应用有限;其次如胚胎移植、同期发情、营养调控等技术研发力度低、推广活动少、覆盖面小。

二是羊绒产业链条缺失。尽管该区是羊绒的主产区,相比肉、奶等畜产品的经济效益和庞大市场,羊绒产业相对较小,缺乏深加工集群,对羊绒全产业链的建设仍有待大幅提高,下游原料加工、羊绒纺纱和羊绒制品产销等环节存在缺失,与河北省清河县的羊绒产业具有很大差距,在全国市场占比较低。龙头企业示范引领效果差,部分羊绒加工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逐渐脱离羊绒产业,制约了该区羊绒全产业链可持续发展。

三是品种选育方法仍不能满足产业需求。绒山羊品种选育方法滞后,使该区绒山羊产绒量、绒品质提高较慢。缺乏严格的引种制度和宏观调控,受短期利益驱使,盲目“杂交”现象较为普遍,造成本地绒山羊品种混杂,羊绒细度逐年下降,品质较差,养殖效益偏低,限制了羊品种资源的有效保护和羊绒现代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四是绒山羊养殖的专业化、组织化程度低。主要以农牧户小规模分散养殖为主,农牧户的养殖观念滞后、管理方式粗放、养殖设施简陋、精细化养殖不到位、养殖效率低、资源浪费严重。绒山羊专业合作社数量有限,产业链融资与市场风险规避能力低,管理运行机制不完善,农牧户劳动回报率低,绒山羊专业合作社发展缓慢,农牧户养殖积极性与专业性较低。且该区羊绒交易市频落后、羊绒加工产业开发不足,羊绒销售只能依附于小商贩。加之部分牧区交通不便,极大限制了农牧户的羊绒销售与等价收入。

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加大产业政策支持和经费投入。建议将羊绒产业纳入重点领域的科技创新战略规划,政府层面持续增加经费支持力度,鼓励开展羊绒相关的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发,设立扶持羊绒产业专项资金,把科技创新作为羊绒产业振兴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支撑。

第二,加快绒山羊育种方法和快繁技术的创新。运用现代育种技术,持续开展优质、高产新品系选育工作。开展绒山羊分子育种技术研发,如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全基因组选择育种技术、基因编辑以及转基因技术,以实现早期选择、缩短世代间隔、降低育种的饲养成本。积极开展绒山羊生物快繁技术、胚胎体外生产技术、卵母细胞和早期胚胎体外培养、人工授精等技术的研发,针对优质、高产群体进行快繁技术的应用。兼顾品种保护和生产性能改良,在保护核心种群基础上侧重超细型、多胎型、体格大型等优良品种的选育。

第三,推进绒山羊精准化饲养和标准化管理。一方面,建立和完善绒山羊原料营养价值、动物营养需求、生产工艺、有效利用率、生物安全的标准评价体系,构建绒山羊营养学新理论和生产体系,发展新型绒山羊饲料生物技术,实现精准化、阶段化和个性化饲喂。严格监管绒山羊抗生素使用,注重科学合理使用抗生素,倡导无抗养殖,加强疾病防控技术的研发。另一方面,建立绒山羊标准化生产管理体系,如生产标准、饲料标准、疾病防疫标准和产品质量标准,通过制度约束和法律保障提升规模养殖的规范和标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化手段,实现产业智能感知、智能分析、智能决策、智能预警。

第四,提高羊绒产业市场化组织化程度。一方面,加快羊绒流通市场的建设,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实行羊绒“优质优价”和“工牧直交”,保证加工企业和饲养者之间的利益得当。广泛建立羊绒拍卖市场,促进该区羊绒全产业链紧密合作与高质量发展,提高该区羊绒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建立和推广绒山羊合作社,完善“农户十合作社”“农户十公司”利益联结机制,促进羊绒主产区养殖主体拓展为养殖、生产、加工、销售等多元主体结构,提高产业的组织化程度。

第五,加大对羊绒产业的金融保险扶持力度。出台政策加大对羊毛产业的金融保险扶持力度,积极调动地方财政加大贷款贴息力度,在农牧户小额信贷、中长期贷款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将绒山羊纳入当地农业政策性保险保费补贴的品种范畴,提高保障水平和避灾减损能力。积极倡导实施中央财政良种补贴项目,建立绒山羊常态化补贴机制,加大对绒山羊良种补贴力度,激发农牧户扩大再生产积极性。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