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滟名华:一针一线缝传承 一珠一扣绣新篇

近日,坐落在锦州市凌河区蓝科技文化产业园区内的锦州鸿滟名华服装有限公司(简称:鸿滟名华),工人们正在将桑蚕丝、宋锦等天然面料与苏绣、盘扣等非遗技艺相融合,让一件件旗袍从一卷卷布料蜕变为传承文化的载体。

1、锦州鸿滟名华服装有限公司外貌.jpg

锦州鸿滟名华服装有限公司外貌

成立于2014年的鸿滟名华以“传承为根,创新求变”为核心,自苏锦协作后,从苏州礼品城的档口成长为全国最大的高档旗袍生产厂商之一,用针线编织着中式服饰的传承与创新故事。

裁剪初心:以乡土为布 裁出传承底色

传承,是鸿滟名华扎根的土壤。而回乡创业的初心,正是这土壤中最温润的养分。2017年,在苏州礼品城做旗袍批发生意的韩久岩,因订单供不应求、补货不及时而萌生了自建工厂的想法。于是选择回到锦州创业,这既有对“事业初始地”的眷恋,更有一份朴素的回馈之心——“这里有曾经帮助过我的人,我应该用微薄之力为家乡人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2、锦州市委书记刘克武带考察团参观公司.jpg

锦州市委书记刘克武带考察团参观公司

这份初心,让企业从落地起就与乡土紧密相连。入驻锦州市凌河区蓝科技文化产业园区后,公司始终将带动本地就业放在重要位置。招聘时优先照顾出外谋生的宝妈,不仅在工作中教授她们盘花、钉珠、钉扣等技能,更在时间上给予照顾家庭的自由。如今,公司近300名员工中女性占比达96%,成为当地女性实现“家门口”就业的重要平台,更获锦州市妇联授予“锦绣巧娘微家”的称号,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传承”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对家乡的反哺。

每一寸“布料”的延展,都印着“回馈家乡”的针脚。鸿滟名华在扩大规模的同时,始终以“传承为根”为核心。精选桑蚕丝、香云纱、宋锦等天然面料,将苏绣、盘扣、绒花等非遗工艺融入服饰制作,让每一件旗袍都“传承”着中式服饰的文化基因。这份对传统的坚守,如同细密的针脚,为企业发展筑牢了根基。

缝制理想:以苏锦为线 织就协作华章

协作,是鸿滟名华壮大的催化剂。尤其是苏州在锦挂职干部的推动之下,为这份协作注入了强劲动力。在苏锦协作之前,公司以客户代加工旗袍为主,虽坚守质量却难破发展瓶颈。而随着协作的深入,以及今年苏州纺织企业考察团到访,让这根“线”有了精准的落点。

3、工人们忙于刺绣钉珠工艺.jpg

工人们忙于刺绣钉珠工艺

这些考察团中,不乏高端宋锦织造商“上久楷”这样的行业翘楚。在交流中,鸿滟名华不仅向苏州企业展示自身的技术与产品,更虚心学习面料制造工艺、最新研发技术,从底布选择到图案设计,从面料创造到产品研发,全方位提升自身实力。“上久楷”董事长吴建华更主动发出邀请,促成两地企业互访,让苏锦协作真正从单向借鉴变为双向编织。

苏锦协作这根坚韧的丝线,穿过企业发展的针孔,将锦州的生产实践与苏州的产业智慧紧密缝合。公司规模从1700平方米扩展至2800平方米,员工从不足150人增加至近300人,年产能从4.8万件提升至9.6万件;产品从代加工为主升级为拥有“古醒简慧”“古醒品鉴”“古醒美学”等自营品牌系列,覆盖宴会、日常等全生活场景。这根苏锦之线,不仅缝合了企业的发展缝隙,更成为连接两座城市产业的纽带,在服装与纺织行业的版图上,织就了一幅共促发展的协作华章。

刺绣新意:以古今为针 绣出创新繁花

创新,是鸿滟名华焕新的密码。若说传承是布料的底色,协作是缝合的丝线,那创新便是穿梭其间的针——以古法为尖,以今意为芒。

4、锦州鸿滟名华服装有限公司展厅.jpg

锦州鸿滟名华服装有限公司展厅

在工艺上,既坚守非遗技艺的精髓,又大胆引入创新技法。面对新中式潮流下年轻消费群体的需求,企业将苏绣、绒花、手推绣等传统工艺赋予现代审美,同时引入法绣、消金、手绘等现代新工艺,使旗袍不再局限于经典样式。

在理念上,敏锐捕捉市场变化,将传统服饰与现代生活场景深度融合。针对消费群体年轻化趋势,将旗袍按穿着场景细化,既有适合宴会的庄重款式,也有适配日常的简约设计,让旗袍既能登大雅之堂,也能入人间烟火。

如今,鸿滟名华将这根“针”扎进文化传承的更深处:与鲁迅美术学院签约建立实践基地,助力传统面料创新;保护辽宁特有柞蚕丝面料,接下传承的接力棒;筹备文化节、与苏州织布企业联名,发扬中式服饰的文化内涵……在古今交汇的针脚里,传统技艺不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现代设计也不止于表面的时尚,二者在一针一线中相融,正绣出中式服饰更绚烂的未来图景。

从回乡创业的初心到苏锦协作的助力,从传统技艺的坚守到现代创新的突破,鸿滟名华以“传承为根,创新求变”为指引,在中式服饰的赛道上稳步前行。未来,这家立志成为“中华传统文化创新引领者与传播者”的企业,必将以更精湛的工艺、更鲜活的设计,让中式服饰的魅力传遍四方。(祝帅)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