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昂扬斗志 奋楫争先 努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江城实践”新篇章

松花江三曲三弯从北国江城吉林市穿城而过,给这座高纬度城市带来别样生机,也赋予了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激流勇进”的城市精神。

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吉林市致知力行、继往开来,聚焦“一个中心、四个基地”目标,全面发力推进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加快打造全国一流化工产业基地、世界级碳纤维产业基地、世界级冰雪产业基地、国家级清洁能源基地,将历史机遇、资源禀赋、城市精神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优势胜势。

2024年,吉林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0%;全市GDP增速2023年、2024年连续两年全省第一,全面振兴开创出动能强、活力现、底气足的崭新局面。

城市夜景.jpg

吉林市城市夜景

振兴焕盛,转型升级提档加速,新质生产力成长壮大,产业向新向绿,经济量质齐升

2024年,吉林市加大项目建设力度,优化产业结构,布局发展新赛道,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5%。全年实施投资50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407项,185个重大项目竣工,其中产业投资占比70%,制造业、高技术产业投资分别增长83.3%、98.5%。

吉林石化炼油化工转型升级项目在2024年完成关键节点——年产120万吨乙烯装置主体完工,为实现“十四五”末全面投产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个项目是新中国成立后吉林省投资规模最大的单体工业项目,计划总投资339亿元,新建和改扩建装置28套,2024年度投资突破100亿元,总体进度超过90%。

围绕吉林石化转型升级,吉林市谋划实施了有机胺、聚氨酯、碳8碳9综合利用等延链补链强链化工项目,部分项目已投产创效。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苏联援建的化肥、染料、电石“三大化”起步,到改革开放后引进德国技术建设30万吨乙烯工程,再到依靠自主创新技术建设吉林石化炼油化工转型升级项目,吉林市化工产业开始迈上材料化、精细化、高端化、绿色化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吉林石化在ABS、乙丙橡胶等方面自主创新积累的技术优势,很快将形成新的发展优势。

吉林省“山水蓄能三峡”工程标志性项目——蛟河抽水蓄能电站建设稳步推进,2024年实现通风兼出线洞、交通洞、排洪洞“三洞”贯通。这个总投资近70亿元、装机120万千瓦的电站投产后,将成为风光能源的“蓄电池”,能够有力保障新能源产业健康发展。此外,全市新增新能源指标 305万千瓦,一批绿电保障项目启动实施。

吉林市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新能源车用硅钢需求快速增长。2024年7月,吉林建龙钢铁有限责任公司建设的年产25万吨智能硅钢厂正式投产,填补了吉林省内硅钢产品生产的空白。吉林建龙已自主开发出10余个无取向和取向硅钢新产品,实现了高品质无取向硅钢中低牌号热轧卷板、冷硬卷板的规模化批量生产。这些产品收获了广泛认可,拿到进入欧盟市场的通行证。吉林建龙自主创新多项智能制造关键共性技术,并融合了智能感知、工业大数据、工业云等智能制造关键技术,硅钢厂劳动生产率远高于同行业水平。硅钢质量缺陷检测可在产线高速运转状态下实时完成,缺陷检出率大于99%。

吉林市碳纤维产业加速成长壮大,领跑新材料产业赛道。2024年,吉林化纤集团GT800级高端碳纤维实现稳定量产,碳纤维产品实现高、中、低端全覆盖,碳纤维产能国内第一、世界第二。吉林化纤集团碳纤维拉挤板在新能源风电领域订单屡创新高,2024年销量同比增长47%,国内市场占有率超90%。

蛟河抽水蓄能项目.jpg

蛟河抽水蓄能项目

1---吉林化纤.jpg

吉林化纤

吉林国兴碳纤维有限公司等7户企业获评首批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储备大规模设备更新项目260项,恒源纸业制浆扩能等63个项目入选省级“智改数转”项目库,北沙制药等 6户企业获批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车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产值增长20%。科技创新“增动力”,新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10户、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62户。

吉林市深化“九解一协调”服务企业行动,聚焦市场、投资、人才、融资、清欠、采购、审批、技术、司法援助9个方面,加强协调服务,全力为企业排忧解难。

对“双停”企业(因各种原因造成停产和半停产的企业)开展盘活攻坚,全力破解企业历史遗留问题和生产经营难题,通过招商合作、股权转让、政府收购拍卖等办法,2024年成功盘活“双停”企业 55 户,新增产值40亿元。

吉林经开区引进中国化工50强企业旭阳集团与康乃尔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成功盘活苯胺项目,2024年完成苯胺装置提质增效综合改造,产能恢复到36万吨,年新增产值24亿元。

吉林高新区通过招商引资引进箭达天下集团,盘活了停产多年的吉星轮胎有限责任公司,分两期建设年产1500万条新能源汽车轮胎项目,一期于2024年8月正式投产,成为东北地区重要的新能源汽车轮胎生产基地,搭建起化工、汽车两产融合发展的新桥梁。

4---.jpg

扩大增量、优化存量,吉林市工业经济增速稳、质量升,2024年工业增加值增长4.2%,新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10户、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 62 户,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提高到15%。

绿水青山黑土地,塞外江南鱼米乡。2024年,吉林市又迎来一个丰收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5.0%。粮食产量再创新高,达到95.28 亿斤,扛稳粮食安全重大责任。舒兰大米、万昌大米荣登“中国品牌地理标志百强榜”。

畜牧业加快扩群增量,建设13个生猪产能调控基地、18个千头牛场、4个万只湖羊养殖基地、21个白鹅“育繁推”养殖基地,猪、牛、羊、禽饲养量分别增长 6.5%、9.9%、25%、10.2%,肉牛本地屠宰量实现翻番。水产品产量增长4.3%,稻渔综合种养面积扩大到24万亩。

长白山特产业极具成长性,人参全产业链产值实现倍增,灵芝种植规模增长8.4%,开辟出特色产业发展新赛道。

Part2图24.jpg

山川焕彩,大东山水迎天下,旅游热度大幅攀升,绿水青山、冰天雪地变成“金山银山”

吉林市生态优良、人文鼎盛、历史厚重,更以“雾凇之都滑雪天堂”闻名,文旅资源得天独厚。

2024年,吉林市紧扣“大东山水迎天下”主题,推动“凇星江山夜,雪鸟食文泉”十大文旅IP火爆出圈,将雾凇、吉林陨石、不冻江、城市四周的四脉神山、松江花月夜,以及粉雪、水鸟、美食、文化、温泉等最具地域特色的资源重新整合包装、精彩呈现,为文旅产业发展赋予新的活力。

致力于打造“博物馆之城”“景区中的城市”,吉林市新建开放吉海铁路总站、建制博物馆等11处文博场馆,备案博物馆每万人拥有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新建朝阳门、德胜门、京剧公园等文旅景点,持续掀起“文博热”,为游客呈现吉林市历史文化的脉络。

松江中路、望云拾玖坊、西海浪、卧龙潭等文旅新品密集推出,松花江龙舟赛、吉林市马拉松等精彩赛事点燃城市激情。

吉林市打造最“热”雪季,持续提升冰雪市场流量、优化冰雪体验质量、创新冰雪业态变量、做大冰雪经济总量,2024—2025新雪季,北大湖度假区雪道达到74条,索道增加到13条,总床位9000张,单体接待能力达到亚洲第一。新雪季北大湖度假区人数预计突破百万人次。

蝉联8届世界滑雪大奖的松花湖度假区推出“酒店+滑雪+更多度假新玩法”,围绕雾凇冰雪节、松花湖度假区10周年等主题,策划60余场活动及赛事。度假区滑雪客八成以上来自南方地区,国外游客也络绎不绝。

夜幕降临,雾凇灯、花球灯、中国结等形状各异的彩灯将松花江两岸装点得分外绚烂,松江中路成为游客口中的“小外滩”。夜色中龙潭山上灯光勾勒出腾飞的“巨龙”,玄天岭下古色古香玄帝观如动漫中的“云顶天宫”。

自然风光更显魅力。从春到秋每个节假日,松花江沿岸十大露营地里帐篷连片,松花湖、红石湖、白山湖上游船交织,拉法山、朱雀山、红叶谷等景区人潮涌动,城市周边农家乐、采摘园等乡村游景点充满笑语欢歌。万科松花湖度假区、北大湖滑雪度假区等滑雪场开启“四季不打烊”运营模式。

吉林市推进文旅商贸深度融合,不断推出新品、爆品的商贸活动,给文旅热再添一把火。

2024年夏,吉林市不失时机地抢抓东北旅游消费热潮,组织了一场世界锅包肉大赛,国内各地名厨、“八大菜系”的代表人物,甚至新加坡、印度、韩国等外国选手纷纷报名参赛。大赛第一天,“吉林市举办世界锅包肉大赛”的话题便登上了抖音热榜榜首,话题在线浏览量突破1亿次,并连续两天保持抖音种草榜首位。

大赛结束后,吉林市趁热打铁,组建名厨“天团”来到慕田峪长城现场烹饪锅包肉,向海内外游客推介。香脆酸甜的锅包肉还被端上“首届国际青春诗会金砖国家专场”的餐桌,来自国内以及巴西、俄罗斯、印度、南非、沙特阿拉伯、埃及等国的青年诗人品尝后,纷纷竖起大拇指。

同样“出圈”的还有文化街区。2024年中秋节和国庆节假期,玄天岭望云拾玖坊酒肆文化街区推出特色演出和互动游戏。入夜,古色古香的街区被灯火点亮,身穿唐装汉服的表演者在街巷漫步,吸引了大批域内外游客。

百年老街河南街升级焕新,文化、休闲等多元业态赋予老街“精气神儿”,客流量较往年大幅提升。去年中秋、国庆期间的客流量总计超过180万人次,街内商业单位的总营业额超过6000万元。

朝鲜族美食街东滩街、清真美食街菜园街、融合创新美食街厦门街等13条特色美食街区消费场景全新升级。连续两年推出的“松江花月夜@吉林”夜间消费活动,让城市烟火气更浓、市场人气更旺。全市新增餐馆779家、酒店宾馆8家、限额以上商贸企业152户。

吉林市还接连推出春季车展和特色商品展、开江鱼大集、进口商品展、房屋交易展等商贸活动,这些都是文旅商贸业态融合的成功尝试。

商家也在商旅融合中获得红利。随着“享美食奖汽车”“京剧艺术月 享美食抽大奖”“品锅包肉盛宴 赢红包大奖”等一系列餐饮消费抽奖活动陆续开展,近万户中小微餐饮企业的营业额和利润明显提升。在锅包肉大赛举办期间,13条特色美食街区的客流量和营业额分别增长120%、60%。

2024年,吉林市接待国内游客人次增长 21.6% ,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增长22.4%,商贸业销售额突破千亿元、同比增长13.9%。

城市焕新,基础设施更新上新,民生福祉持续增进,人才引进、人口增长带来蓬勃活力

吉林市持续推进城市更新,打造宜居、宜游、宜业的优良环境,以崭新面貌喜迎国庆75周年。2024年,完成55项重点城建工程,完成14项城市出入口景观提升工程,打造6个精品示范街区,新建50处转角公园,打通了嫩江街、平山街、四川街等城市交通要道,完成江南公园、龙潭山公园、江北公园改造提升,新建西团山遗址公园、东团山遗址公园。

吉林铁路枢纽西环线正式开通运营,沈吉铁路吉林市区段停运。吉林市以“追溯百年历史、续写铁路记忆”为规划定位,力求将这段10公里铁路遗址赋予新的生命,打造铁路遗址公园。当年完成3公里铁路遗址公园部分基础设施建设,沿线噪声扰民、阻碍交通等问题一并消除,为城市又增加了一条绿色廊道。

吉林市不断擦亮生态强市底色,深入开展蓝天、碧水、净土、生态环境安全四大保卫战。2024年,全市优良天数比例88.5%,地表水国控断面优良水体比例94.7%,土壤环境质量保持在较好水平,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

民生的改善,让群众切实享受到发展带来的成果,大幅提升了对城市的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

优质医疗供给进一步扩大,在全省率先推广公立医院“一站式 ”服务 ,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全部实现 “ 一次就诊只挂一次号”,中心医院妇产科等3个科室获评国家级重点专科。职工享受医保普通门诊统筹待遇,省内门诊异地就医免备案直接结算。

船营区平山街贯通工程全线竣工通车.png

船营区平山街贯通工程全线竣工通车

俯瞰温德游园轻奢营地.jpg

俯瞰温德游园轻奢营地

在昌邑区欣昌街,新建的转角公园深受驻街老年居民的喜爱。.png

在昌邑区欣昌街,新建的转角公园深受驻街老年居民的喜爱。

新建改造公办幼儿园6所,扩充公办优质学前教育学位1260个,新增义务教育学位3120个。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提高到94.5%,建成社区长者食堂207个 ,城市养老服务三级网络设施覆盖率达到70%。

开展群众性品牌活动、文化演出500场,成立京剧保护传承发展中心。

吉林市下大力气办好供热这件冬季的头等民生大事,组建供热服务中心“接诉即办”,供热质量、供热满意度同步提高。

城市繁荣焕新,对人才形成磁吸效应。2024年,吉林市将高校毕业生择吉留吉就业工作纳入人才引进战略,制定人才新政。市委书记走进吉林大学、市长走进北华大学等系列招才引智推介活动,以城市之名招揽青年才俊。全年密集举办的364场次招聘活动,近万人与用人单位达成就业意向。

2024年,吉林市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生活补贴等6项补贴申请公告》,为引进人才提供配偶就业、子女入学、就医等服务,还为人才提供火车站、机场贵宾服务和国有景区免门票服务。

一系列精准引才、用心留才、科学用才举措创造了优良的人才环境。城市与人才“双向奔赴”,2024年18175名高校毕业生择吉留吉就业或深造,刷新招才引智纪录。

2024年,吉林市成功举办第十九届中国经济论坛,来自政商学界的500多位嘉宾对吉林市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给予高度评价,并围绕吉林市新质生产力发展等方面建言献策,会上签约金额145.6亿元。本届论坛是自2011年以来,中国经济论坛首次走出北京举办。

吉林市还举办了中国科协2024年高层次人才国情考察、院士专家吉林行等活动,来吉的院士专家围绕化工产业延链补链、碳纤维应用拓展等方面提出宝贵的意见建议。

截至2024年,吉林市人口实现连续两年净增长,成为老工业基地繁荣向新的一个积极信号。

2024年,吉林市获得多项桂冠——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中国冰雪旅游十佳城市、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城市、全国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城市,吉林市博物馆获评国家一级博物馆,舒兰白鹅产业园入选“全国乡村产业振兴优秀案例”……

一连串的国家级称号,展现着老工业基地新型工业化、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以及民生事业蓬勃发展的新气象,也成为吉林市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的权威注解。

(文丨高海峰 杜清华 温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