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工程学院:“三维驱动四链融合”打造应用型高校新范式

近年来,江西工程学院紧扣“扎根赣鄱、产业共生”的办学理念,围绕“为产业育才、为企业赋能、为区域服务”的核心目标,积极对接江西省“产业链现代化‘1269’行动计划”和新余市“6313”制造业升级部署,通过“实践筑基、校企联动、创新赋能”三大路径,构建起“三维驱动、四链融合”的产教融合新体系,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应用型高校建设新范式,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学校以“校内项目驱动、校企双向联动和产业学院引领”作为“三维驱动”,全面推动“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与创新链”四链融合。在校内,依托网安与AI创新中心等平台推动多项自主创新成果转化,涵盖智慧校园APP、智能机器人等领域,其中掌上智慧校园APP已与多家单位合作,成功转化服务外包项目。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等团队联合企业完成智慧安防、5G物流仓储系统等项目,合同金额超68万元,带动200余名学生参与实战,实现能力与效益“双提升”。

通过引企入校建立“校中厂”,学校与企业共同实施“2+1+1”培养模式,企业工程师带领学生完成商业项目,部分学生在校期间月薪已达6000元,累计培养技术人才逾280名。同时,推校入企设立“厂中校”,与新钢公司、晶科能源等共建实习基地,推动师生团队进驻企业参与技术攻关。近三年学校横向项目立项37项,合同经费超1694万元,8个项目获江西省L6级认证,有效助力新余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学校已建成8个产业学院,聚焦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等重点领域,通过动态调整专业、精准开设微专业,实现专业布局与产业需求的深度对接。2025年招生季,该校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等专业报考热度显著飙升。此外,学校计划于2025年9月,在现有8个产业学院基础上,围绕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新兴领域将微专业拓展至12个,进一步完善“主专业+微技能”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

在创新赋能方面,学校依据OBE理念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三平台+两模块”课程体系,推行“双导师制”,聘请企业技术骨干参与指导,确保人才与企业需求无缝衔接。同时强化“双师双能”型队伍建设,近三年180余名教师赴企业挂职,“双师型”教师达197人。依托5个省级科研平台和4个市级实验室,师生共同开展研发,教师授权专利337项,学生获“互联网+”等国家级奖项12项。

学校还联合企业研发AI课程助教平台,构建100门核心课程智能体集群,推动AI技术深度融合教学。在社会服务方面,与新余市人社局联合举办招聘会10场,吸引本地企业提供岗位6700余个,共建校外实习基地77个,累计接收实习4000余人次,助力260余名学生实现本地就业创业。

1.jpg

2.jpg

近年来,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毕业生留赣留余率保持高位,考研录取率名列全省同类高校前列,本科毕业论文抽检连续多年全部合格。教学科研方面成果丰硕,拥有2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4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在2024中国民办本科院校科研竞争力排名中位列全国第19。服务地方成效突出,助力16家企业获评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吸引校友返赣投资超350亿元,形成“育人—反哺”良性循环。(于永清)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