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工程学院:探索‘AI+’教育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江西工程学院以高质量开展人工智能时代面向未来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目标,构建起学生人工智能素养培养、教师人工智能应用能力提升、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建设、人工智能赋能课程教学、教师人工智能科研能力提升、优质数字教学资源建设这“六大工程”,开启了“人工智能+教育”的全新篇章。

实施“学生人工智能素养培养工程”。借助 AI 技术,实现对学生个人信息、学习成绩、奖惩状况等的自动化管理与分析。适时优化人才培养目标,修订 2024 版人才培养方案,将 AI 素养要求全方位融入人才培养指标体系和毕业要求,并分解至通识课与专业课程体系,设定数字化人才培养的三维目标,着重数字赋能和应用创新,培育掌握数字化知识、具备数字化思维、熟悉数字化技术的高素质数字技能人才。

实施“教师人工智能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在学校教师培训体系中增加“人工智能素养”培训模块,促进全体教职员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分析和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2024年6月,学校成功入选“新余市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基地(数字学习类)”,其中15名教师入选新余市数字经济人才专家库,其中产业类专家9名,技术类专家6名。2023年投入100余万元选派30余名教师参加华为高级工程师认证培训考试。

实施“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建设工程”。学校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培育建设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立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6个校级产教融合品牌专业,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确保专业教育与产业需求的高度契合。引入行业企业真实场景、真实项目、真实案例,加快校企合作一流课程建设进度,每个专业至少建成2门校企合作课程或者至少打造一个校企合作团队,初步立项12门校企合作一流课程。

实施“人工智能赋能课程教学工程”。全面推进“人工智能+教学”课程改革,通过AI、大模型、大数据及虚拟技术等对教学设计与教学内容、教学场景与教学资源、教学模式与学习方式、学情分析与教学评价等进行改革创新,推进人工智能赋能课程教学全过程全环节,提供教、学、训、考,“一站式”教学+实训平台解决方案,为学生提供多层次、个性化的学习支持。

1.jpg

实施“教师人工智能科研能力提升工程”。利用AI进行文本挖掘、图像识别、语音分析等,以便更好地提升学校科研能力。学校通过使用智能搜索引擎和文献管理工具,教师可以快速找到所需资料,节省时间和精力;帮助教师优化实验设计,提高实验效率,做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帮助教师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

实施“优质数字教学资源建设工程”。基于知识图谱,建设规划合理、层次清晰、精准高效、动态交互的优质数字教学资源库,满足不同学习需求、为学生学习提供有效支撑,学校深入推进产教融合,立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6个校级产教融合品牌专业,加强与企业共同编写数字教材、慕课等具有显著行业特色的数字教学资源。

2.jpg

“在校园设施方面,实现了多种设施全覆盖,如智能门锁、智慧消防、AI 摄像头、智慧用电、智慧用水等,全面开展线上查寝签到功能,数据精准推送,家校联合保障校园安全。智慧教室覆盖率达70%,为教学提供便捷高效的环境,还能为学生制定个性化学习计划,提供在线辅导和答疑服务。此外,建设虚拟实验室和实践环境,为学生创造沉浸式学习体验。”江西工程学院机器人研究所所长李冠湛介绍说。

江西工程学院打造一批“人工智能+教学”试点课程,设立一批“人工智能+教育”教改项目,选树一批“人工智能+教育”典型案例,在育人理念、教学模式、学习范式、评价方式等方面积极推动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层次变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于永清)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