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辖区农商银行:构建现代化金融体系打造有温度的“百姓银行”
0
收藏
手机阅读
手机版

扫码手机端阅读

欢迎关注
经济网小程序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微信扫码分享

顶部

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搭建数字化金融场景,推动普惠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工作提供了战略指引。吉安辖区农商银行将以一系列的内部机制变革不断激活数字金融发展动能,提升金融服务的内生性;以一系列的渠道建设不断延伸普惠金融触角,提升金融服务的便利性;以一系列的产品服务创新不断增加实体经济供给,提升金融服务的普惠性。将切实找准数字金融转型和服务实体经济的着力点,坚持做好客户服务数字化、场景化和智能化,塑造“小而美”品牌特色,提供“普且惠”的金融服务,全方位打造普惠金改试验区“吉安样板”。

把稳“数字转型”之舵促金融服务再升级

推进数字转型,塑造“小而美”品牌特色。以吉安农商银行创新线上贷款“吉商易贷”为契机,加快“吉数金融”系列产品研发推广,持续推动“百合探店”文旅卡场景应用,促进“助学贷款”“退役军人贷”等个人贷款线上化。始终坚定与客户在一起的决心,不断降低融资成本,提高办贷效率,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让吉安人贷款更容易、更优惠。实施科技赋能,强调“快且准”服务质效。深入践行“科技兴行”战略,采取自主开发和外部引进相结合的形式,不断优化升级精准营销、利率定价、网格化营销系统,促进金融服务实现自动化、智能化,全面提升金融服务效率和精准度,让更多的人能以合理成本、可持续性的获得农商银行贷款。打造专业团队,培养“强且精”复合队伍。通过引入优秀金融科技人才,选拔精通业务、经验丰富的员工,建立涵盖研发、风控、产品、运营的全功能、复合型银行数字化建设团队,实现技术和业务的互通,推动“营销+科技”“管理+科技”“渠道+科技”建设,提升数字金融服务水平,更好满足广大长尾客户资金需求。

走好“渠道融合”之路,助客户体验更便捷

充分利用大数据资源推动数字普惠发展。在加强内部数据治理运用的同时,积极推动建立与税务、工信、大数据公司等政府部门和第三方平台的合作机制,强化数据的融合运用。尤其是在大行利用科技优势加大下沉的冲击下,发挥与地方政府互动紧密的优势,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抓住各地打造“智慧城市”的契机,推进数据互通共享,改进信贷流程和信用评价模型,创新更多本土化、接地气的数字普惠金融产品。强化场景融合推动金融服务触手可及。农商银行处于多场景融合时代,迫切需要走出普惠金融服务的孤岛。一方面,通过与消费场景的深度融合,与其他零售行业携手共同打造全新的生态闭环让获取金融服务变得更加触手可及,让金融需求的实现更加无感、自然。另一方面,加强与异业各方的合作,针对移动运营商、公共事业单位、快消企业、服务中介机构这些正向线上支付转型的传统机构,将存储、结算、融资等业务嵌入场景,打造“金融生态圈”。围绕“五户联通”推动渠道融合智能高效。一切经济活动都是客户变成用户的过程,一切经济关系都是客户通过门户、账户和商户转变成用户的关系。要做好客户这个起点。把客户的需求永远放在第一位,始终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将客户需求作为一切创新、转型的起点。要拓宽门户这个入口。通过实现渠道“无界”打造“无界银行”,做到线上线下渠道融合,城乡内外渠道融合,同业异业渠道融合。要推广账户这个核心。通过与前沿科技相结合,实现账户智能化,进一步优化和提升账户的服务能力和范围。要夯实商户这个基础。广泛将智能化技术应用于各类商户,让交易完成得更加便捷、高效。要实现用户转化目标。依托全方位的渠道入口、全能的账户基础、全新的商户服务,将实现客户向用户的加速转变。

绷紧“生态优化”之链,让信用体系更健康

助力高素质居民培育计划,为优化金融生态贡献力量。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离不开居民金融素养的提高,吉安辖区农商银行将以提升社会公众金融素养为己任,紧密配合监管部门,联合公安、司法学校等社会各界力量,常态化开展金融夜校、金融知识宣传“五进入”等活动,全面提升公众金融知识水平,引导公众强化风险意识,做到理性消费,防范金融风险,打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优化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为农业农村融资增信赋能。依托“整村授信”工程,持续完善吉安地区衣村信用体系建设,形成新型信用创评机制,打造信用示范典型,优化农村金融资源配置,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协助乡村社会治理,培育乡风文明,支持乡村振兴行动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全面激发农村市场活力。加大服务实体经济力度,为坚守金融本源尽责实干。常态化开展“支小支微”授信,始终将服务实体经济作为金融机构的初心和本源,在各类市场主体面临困难时主动帮助,积极对接实际需求,精准施策发力,在互利互赢前提下推出更优惠的信贷利率和融资费用,简化审批流程,为市场主体下好“及时雨”、送上“雪中炭”,助推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不忘初心践行社会责任,为实现惠民利民担当作为。坚持便民为民,持续改进作风,优化服务效能,不断提升便捷度和美誉度。强化社会责任,为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新市民、下岗再就业等重点群体做好金融服务,积极开展扶危济困、捐资助学、处非宣传等社会公益活动,发放助学贷款、创业贴息贷款、助保贷、助残贷、宅抵贷特性群体贷款,展现更有温度的“百姓银行”形象。(郑长灵、唐丽果)

  • 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 中央新闻网站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
  • 经济网热线:010-65363451 65363495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150
  • 经济网邮箱:jjw@ceweekly.cn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jw@ceweekl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