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街道:背靠家具产业,守住脱贫成果

家具产业是赣州市南康区的主导产业。

在南康城区东南部的东山街道,汇集了南康几乎所有的大型家具卖场和高档小区,“南康所有的家具卖场和超市基本都在我们东山。”东山街道办事处街道党工委书记江晋斌介绍。

这样的东山也承担着更为沉重的脱贫任务。在东山辖区内,有11个行政村和18个社区委员会,整个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数量在2019年就已达967户3029人。

面对压力,东山街道办事处全体人员迎难而上,借着产业的东风,通过持续发力“稳岗就业、监测帮扶、政策落实”,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基层党建、脱贫攻坚、农村环境整治的重要内容,帮助群众致富增收,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2019年,东山全街道75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2347人全部如期实现脱贫,高质量完成了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98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依托家具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

南康区东山街道坨圳村毗邻105国道,交通便利,村内有家具企业252家,从业人员2万余人,是该区典型的“家具村”。如何将家门口的主导优势“用好、用活、用出特色”, 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是摆在面前的现实难题。

在此背景下,一场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探索由此展开。

2018年6月,东山街道党工委积极引导各村(居)以党组织牵头、党员致富带头人和骨干群策群力探索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坨圳村则多次召开 “头脑风暴”会议,近年来,南康区家具产业发展迅猛,新建了11个家具聚集区。坨圳村背靠千亿家具产业,区位优势明显。

基于此,该村拆除了一大批“散小乱污”企业,闲置了一些集体土地。据此,可以结合家具产业发展做好文章。比如,随着园区建成和企业搬迁入驻,园区配套设施和服务需求不断增加,开展园区配套服务、新建配套物业、提供餐饮服务、出租电商公寓等特色方式,都是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选择……

与此同时,坨圳村于2019年成立了村级社会事务服务中心。中心下设消防、环卫、劳务三个服务站,为辖区内家具企业提供各项服务,以此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去年,我们村集体经济收入72.1万元,其中服务类收入就有21.1万元。”该村党支部书记廖树江说道。

为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实现增收,坨圳村还因地制宜,探索出资源开发型、提供服务型、依托优势型等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五大路径,实现集体收入迅速增加。

村级集体经济的壮大,不仅给村庄带来收益,更能惠及每一位村民,村子美了,村民富了,坨圳村处处大变样:水泥路延伸到百姓家门口、主要道路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各类三产服务业项目相继落户、文化广场上欢声笑语不断……

据悉,2016年以来,整个东山街道累计投入6600余万元,拆除危旧土坯房1356栋20.3万平方米,拆除“小散乱污”企业673家178万平方米,维修加固土坯房1665栋,拆除破棚烂厕1382间。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共实施11个公共排水沟项目、15个水利项目、92个交通项目。

99桐梓村竹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点

桐梓村竹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点

稳住就业就是守住脱贫成果

2019年,东山街道胜利完成脱贫任务,而就在东山街道的党工委班子摩拳擦掌,筹备接续乡村振兴工作的间隙,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他们全部的计划。

2020年,在度过了一个难忘的春节假期后,南康的部分家具企业有序地开展复工复产工作。而整体经济的疲软无疑给每一位想要复工的企业当头一棒,“无工可用”问题更是首当其冲,外地工人不能进省,本省工人家乡不放人。许多工厂虽然名义上开工了,但走进车间,只能看到零星的几名工人四处奔忙。

而矛盾的另一头是南康那些困在家中无事可做的劳动力。往年这个时候,他们有的外出广东务工,有的就在南康本地的家具企业上班。而由于疫情,本来要去广东的出不去,能在本地上班的,却又面临本地大部分企业还未开工的窘境。

企业、劳动力两头难。特别是刚出现起色的,在当地家具企业扶贫车间上班的贫困劳动力。“决不能让已脱贫的群众重新返贫。”这是江晋斌在疫情这座大山面前心中唯一的念头。

江晋斌在第一时间发动街道干部,依托产业优势,狠抓“家具产业+就业”“培训+就业”,紧跟中央步伐,把稳就业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法宝,在企业和工人之间来回奔走、穿针引线,尽全力确保脱贫人口不返贫。

“我们重点依托南康千亿家具产业集群,发挥辖区内家具企业聚集的优势,让贫困户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江晋斌介绍,他们的工作步骤可以简单概括为“两步走。”

第一步是建立帮扶干部包户、村干部包组、街办干部包村网格化“三线”排查责任机制,通过“双摸底”,有效摸清了辖区内所有用工企业、产业基地、项目工地等用工需求和贫困劳动力就业意愿,为“双对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步是通过引导就地就近就业、“送工入企”推荐就业、召开线上线下小型招聘会“送岗上门”、帮扶干部“一对一”帮助就业、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等“五个一批”,以此确保贫困劳动力稳岗就业。

为了帮助企业走出“无工可用”的困境,东山街道的干部们主动出击,对接复工企业用工需求,通过“点对点”的方式将贫困劳动力精准输送到企业就业,有效确保企业复工复产和脱贫人口就业,“送工入企”,共解决了256个贫困劳动力就业。

在“双摸底”的基础上,“我们结合贫困劳动力就业意愿,精准对接了28家家具、制衣等企业举办了两场小型专场就业招聘会,现场提供就业岗位503个,推送家门口就业岗位信息3394个,现场签约84人,有效实现了‘送岗上门’。”江晋斌说。

帮扶干部“一对一”帮助就业一批、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一批。疫情至今,有劳动意愿的1022名贫困劳动力已全部实现就业,其中在企业务工人员778人,占比76.1%,有劳动力家庭户均就业1.9人,年可增收7.6万元。

此外,技能培训也是提升劳动力能力和收入水平的重要抓手。“在充分掌握贫困劳动力培训需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江晋斌举例道,“我们坚持把培训地点搬到企业车间和基地一线,比如我们将家具木工培训设在蓝天木业扶贫车间,通过师傅带徒弟式的现场实训有效提高了培训实效。”

2017年以来,东山街道共开设家具木工、家政服务、服装电车工、烹饪、电商、家具导购员等培训班36期,培训贫困劳动力839人,有效提升了就业率和收入水平。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