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苏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苏州市乡村振兴局联合公布苏州市第二批非遗工坊名单,苏州市养生花酒业有限公司(简称:养生花酒业)的苏派酿酒技艺(铜罗黄酒)入选。这座承载着铜罗千年酿酒史的工坊,既是古法技艺的守护者,更是非遗传承的践行者。
千年酿史:从吴酒初酿到严墓成名
江南水乡的晨雾里,总飘着一缕穿越千年的酒香。在苏州铜罗,这份醇香自吴越春秋时便已萦绕——当时吴王夫差离宫附近的民间作坊,以精工细酿的“吴酒”成为宫廷贡酒,让铜罗的酿酒技艺首次写入史册。
时光流转至东汉,“米酿酒、蚕吐丝、蜂产蜜”的“农家三宝”声名远播,铜罗黄酒以更贴近民生的姿态,融入寻常百姓的生活,成为江南农耕文明里温润的注脚。宋代诗人宋伯仁曾写下“隔岸有桥多卖酒,小篮无处不提鱼”的诗句,寥寥数笔勾勒出铜罗酒乡的鲜活图景。
更添传奇色彩的是元朝至正十八年的故事。张士诚部将方氏隐居铜罗酿酒,取土封坛时意外发现西汉辞赋家严忌之墓。为纪念这位生于斯、葬于斯的文豪,铜罗从此易名“严墓”,留下“酿酒酿出个严墓来”的千古佳话。从宫廷贡酒到民间佳酿,从作坊林立到地名溯源,铜罗黄酒的千年历史,早已不是单纯的技艺传承,更是一部与地域文脉共生共荣的文化长卷。
匠心传承:从顾氏酒坊到非遗工坊
当历史的酒香飘至当代,铜罗黄酒的传承接力棒交到了苏州市养生花酒业有限公司的手中。这家企业的前身,是铜罗老街上赫赫有名的顾氏酒坊。在老一辈人的记忆里,那时的铜锣老街上还会经常出现酒坊前排队打酒的景象。企业转制后,吴江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毕虎明接过重担,创办了该公司。
在3000余平方米的专用生产车间与展示馆内,全套传统酿造工具整齐排。非遗传承人毕虎明终坚持使用传统工艺古法酿造,选择上等好粮后,经手工陶坛、陶缸发酵,再用陶坛进行贮存。正是通过繁杂的工序,才让酒体在时光中慢慢沉淀,诞生出琥珀色泽与绵柔口感。更是先后获得苏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吴江区老字号、吴江区级非遗工坊等称号。
传承不止于操作,更在于技艺的延续。工坊里,师徒相授的场景每日上演,从辨别酒曲湿度,到发酵时的温度控制诀窍。主题展示馆内,从铜锣黄酒的历史文化到发展历程,从酿制工艺到酒体构成,从品评检验到文化解读,全方位的培训体系,让参观者直观感受“一滴酒里的千年”,更让“铜罗黄酒酿造技艺”这一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有了更坚实的传承根基。
文旅融合:从指尖技艺到指尖经济
2025年,养生花铜罗黄酒非遗工坊入选苏州市第二批非遗工坊,这不仅是对其传承成果的肯定,更标志着铜罗黄酒迈入“活态传承、创新发展”的新阶段。在工坊的带动下,“指尖技艺”正悄然转化为“指尖经济”,让周边村民实现了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将熟悉的农活与酿酒技艺结合,让不少人实现了“顾家、挣钱、传艺”三不误。
工坊的价值不止于经济增收,更在于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灵魂。近年来,工坊积极推动非遗与文旅、研学深度融合。同时,工坊近年来积极探索全新发展模式,试图延伸全新产业链、提升现有附加值,打造一条集“酿造体验——文化感悟——消费赋能”为一体的新型产业链,让铜罗的乡村旅游有了属于自己的独特文化IP。
铜锣黄酒,它不仅是一瓶酒,更是江南文化的活化石,是乡村振兴的助推器。在养生花铜罗黄酒非遗工坊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艺的坚守,更是传统与现代结合之后,所碰撞出的全新火花。它正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实践,让千年技艺成为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从千年之前的吴酒飘香,到如今的非遗工坊新貌,铜罗黄酒的故事仍在续写。养生花铜罗黄酒非遗工坊的实践证明,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能融入生活、带动发展的活态文化。当千年酒香遇上新时代的机遇,必将在传承与创新中,酿出更醇厚、更绵长的未来,为江南文化添彩,为乡村振兴赋能。(祝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