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2024年底,苏州市吴中区机器人+人工智能产业集聚相关企业1100余家,其中上市公司14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09家(其中亿元以上企业166家),产业规模达1608.3亿元,服务机器人产量占到全国的六成以上,工业机器人产量占到全国内资品牌的七分之一。
2017年,吴中区将机器人与智能制造产业作为主导产业重点打造;2021年,提出倾力打造“全国机器人产业集群第一区”的愿景目标。目前已基本形成了涵盖机器人关键零部件、本体制造、智能装备、系统集成和终端应用等领域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和发展格局。近6年年平均增速超过了20%,近3年产业规模翻了一番。汇聚了汇川、科沃斯、追觅、绿的谐波等一批全球率先、全国领先的领军企业。
长远的规划布局 强化政策支持
全区强化顶层设计,出台产业强区发展规划,将机器人产业作为“十四五”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目前正在争取纳入国家“十五五”规划《纲要》内容)。全区成立了机器人+人工智能工作组,建立了“组长+链主”机制,围绕“八个一”工作思路(一个产业规划、一支专业招商队伍、一个产业园运营公司、至少一个专业产业园区、一个产业发展政策、一只产业发展基金、至少一个产业创新平台、一个产业峰会),推动全区优势资源向机器人产业集聚。
自2018年以来,连续发布三轮三年行动计划,出台覆盖高端人才、科技创新、知识产权、金融服务等各方面配套政策,全方位构建产业扶持培育政策体系。为持续推动产业细分领域向纵深发展,先后成立产业发展研究中心,组建产业研究团队,与哈工大苏州研究院、赛迪研究院、信通院等智库机构合作,每年编制吴中区机器人+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白皮书)、产业图谱和招商图谱,以精准布局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扎实的工业基础 天成产业集群
吴中区行业类别覆盖了32个行业大类和114个行业中类,拥有机器人产业发展的优质天然土壤,引育了一批打通“双链”堵点和破解“卡脖子”痛点的领军型企业、专精特新企业。
在本体制造环节,汇川技术是全国工业机器人领域最具产业链整合能力的企业;科沃斯是中国服务机器人第一股,服务机器人销量全球领先,涵盖清洁机器人、配送机器人、餐饮机器人等多个品类。
在关键零部件环节,不仅集齐了工业机器人三大核心零部件——伺服电机、减速器、控制器,且在各领域均为国内领先,如绿的谐波是制造业单项冠军,在国内率先实现了精密谐波减速器的技术突破;汇川技术的伺服电机和伺服驱动在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
此外,在近期备受关注的人形机器人领域,吴中获批建设了唯一面向人形机器人产业领域的首批省级未来产业先行集聚发展试点,不仅已集聚了具备整机大规模量产能力的魔法原子、以及行业“黑马”乐享智能等多家新锐企业,还在环境感知、人机交互、运动控制三大人形机器人关键共性技术均有企业精准“卡位”。
丰富的产品种类 顺应价值创造
吴中区目前已汇聚机器人整机制造企业45家,生产机器人本体58种、700余款,已成为全国生产机器人整机种类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今年以来,该区积极响应“人工智能+”行动赋能千行百业行动,推进工业、农业、文旅、康养等细分领域机器人应用场景供需精准对接,通过建立应用场景需求清单、打造供需对接平台等系列举措,以多元场景驱动技术创新突破,以更优产品满足市场需求,构建起“场景开放—产业协同—技术迭代—应用拓展”的产业发展良性循环。
为持续推动“机器人+”场景深度融合和广泛落地,在新修订的《关于促进吴中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举措》中,新增支持机器人应用场景拓展内容,用“真金白银”鼓励企业推广应用机器人场景。截至目前,全区累计推广使用工业机器人的企业已超过千家,在科沃斯机器人创想科技馆、汇川工控博物馆等都能直观感受不同机器人场景的应用案例。
为构建集技术研发、测试验证、成果转化、标准制定于一体的全链条创新体系,该区引进了赛迪、信通院、哈工大等大院大所,构建打造“一院三中心”创新平台,落地了苏州工业软件应用创新中心、赛迪龙翔实验室等机构,筹建省级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
下一步,该区将继续深入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四链融合”,力争到2026年产业规模突破2200亿元,打造全国重要的技术创新策源地、先进制造集聚地、高端人才汇聚地、产业生态最优地和集成应用新高地,为实现“全国机器人产业集群第一区”这一目标砥砺奋进。(祝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