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溧阳市溧城街道坚持党建引领,学习借鉴“儒林实践”,扎实推进“一网格一支部一阵地”建设,切实推动溧城街道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向纵深发展。溧城街道后街新村社区作为试点之一,积极践行“支部建在网格、力量沉入网格”的治理模式,以绣花般的匠心雕琢治理基层脉络,织就共建共治共享的百衲民生卷。
细引制度经线 理针梳线固根基
后街新村社区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全面推进“精网微格”工程作为提升社会治理精细化程度为抓手,推进“一网格一支部一阵地”建设,将社区划分为2综合网格并细分服务单位,分别配置2名综合网格长、4名网格员以及36名楼道协理员。
以“智慧镇街”工作为契机,搭建“定社区领导—社区书记—网格长—网格员—楼道协理员”五级组织架构,畅通链接社区—小区住户的“毛细血管”。因需制宜调配组织架构各层级力量,形成“1+2+X”网格力量体系,即社区书记、下沉机关事业及综管队员、“三官一律”和楼道协理员等其他共治力量,协助社区对网格区域内“人事物企”等资源全面摸排。
依托“三会三事”机制进一步明晰议事主体,通过街道联席会、社区评议会、网格邻里会,形成议事工作闭环机制,从“单向管理”变“多元共治”,高效解决居民群众的痛点、难点问题。针对老旧小区基础设施薄弱、环境脏乱差、老龄化严重、矛盾纠纷多等基层治理难题,巧用“721”工作法:70%的问题化解在网格,20%的问题化解在社区,10%的问题化解在街道。近几年来,辖区内所有问题均在社区层面妥善解决,实现100%就地化解,截至目前无一例升级至街道层级处理。
密织服务纬线 穿针引线惠万家
后街新村社区的居民楼始建于70年代末,辖区常住人口3126人,其中老年人口占比高达36.4%(其中80岁以上高龄长者215人,百岁寿星2人),残障群体67人(含重度残障26人及精神障碍6人)。
面对基础设施陈旧老化、老龄化程度高、服务供给与居民多元化需求存在差距等难题,2023年5月,社区创新把两间闲置平房改造成了“七彩屋”惠民服务驿站。2024年4月首创“别样红”楼道协理员品牌后,同年8月又对原有阵地提档升级,建成集便民服务、党群议事、志愿服务为一体的后街新村第二网格党群直通站,并新增相应惠民设施。
自直通站启用以来,社区网格员和“七彩屋”志愿者秉持全年无休,为居民提供理发、修脚、健康咨询、小家电维修等多元化服务。2023年至今累计服务超2万人次,上门服务200余次,发放米油等生活物资各650份,为56位困难退伍人员申领补助。2024年至今已举办理论宣讲、老人防诈反诈讲座等93场主题活动,并在传统节日期间组织敬老文艺汇演,弘扬传统文化。
巧绣治理图样 量体裁衣现真章
以“党建红”引领基层治理创新,精准聚焦“小切口”民生工程,重点解决老旧小区停车难、环境脏乱等问题。
在后街新村、城河梢花园小区创新实施机动车停车自治管理模式,通过安装智能道闸限制外来车辆、科学规划车位。其中城河梢花园经社区党组织牵头协商,制定自管收费方案并于2024年1月执行。
针对非机动车飞线充电、公共区域乱晾晒、垃圾乱丢等问题,新增充电桩200余个、晾衣架80处,开展垃圾分类培训并增配垃圾箱,同步增设微型消防站和消防栓,实现老旧小区安全防线与宜居品质双提升。
针对历史顽疾,刚柔并济打出治理组合拳,后街新村巷口有4户水产摊位,长年经营形成污水横流、腥臭刺鼻卫生死角,网格员多次上门沟通均遭强硬拒绝。社区联动公安、城管、市监等相关部门,量身定制解决方案,最终协调摊贩整体迁入西城菜场规范化经营区,既守护市井烟火,又根治环境痼疾,让基层治理更有“人情味”。
后街新村社区以党建引领为针、民生需求为线,在基层治理的锦缎上,绣出了党组织与群众“双面同频”的鲜活画卷。这份治理答卷,既是溧城街道深耕不辍的匠心坚守,也是新时代基层治理温度与智慧的生动写照。接下来,溧城街道将继续以后街新村为样板,在基层社会治理的“千头万绪”中穿针引线,将“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深植每个网格,让更多社区绽放治理之花,为溧阳“品质治理”注入澎湃动力,铺展出繁花似锦的民生美卷。(郑佳琳 韩一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