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油田油服中心:联合施工催生保油上产“油服速度”

近期,江苏油田油服中心以联合施工模式掀起保油上产热潮。这支横跨两省六市的油服铁军,通过打破壁垒、整合资源、协同攻坚,探索出一条握指成拳、联合创效的新路径。

联合施工:为油田夺油上产按下“快进键”

在永48-4井储层改造保障现场,28名党员干部组成的“党员先锋小组”创造了48小时完成主体工程的“油服速度”。面对跨部门协作、多工序衔接的复杂工况,油服中心以“党建矩阵”破题,建立“组织互联、技术互动、人力互通、案例互享”机制,将分散单位凝聚成攻坚合力。生产协调室、安全环保室等机关部门下沉一线,与安装维修公司、电力运维公司等基层单位构建“井场铺设+设备安装+电力保障”立体作战体系,实现“一工序一优化、一任务一措施”。该井以100%合格率通过联合验收,较常规施工周期缩短30%,为春季夺油赢得“开门红”。

这种高效能作战模式在花页5井CCUS项目中“再显神威”。面对3公里复杂地形的管线铺设挑战,安装维修公司与采油服务一公司精准刻画61处跨河过路节点,运用专用密封脂完成185个接头的精准对接。项目团队创新“班前会+动态交底”机制,将施工精度控制在丝扣无缝级别,最终提前12小时完成施工,创下单日铺设900米管线、安装62个接头的施工记录。正如安装维修公司负责人韩刚所言:“联合施工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工序衔接时间压缩40%,真正实现1+1〉2的倍增效应。”

大兵团作战:释放资源整合“乘数效应”

在徐7纪5光伏电站施工现场,一场“时空折叠”的智慧协作正在上演。信息技术服务公司与电力运维公司打破传统作业时序,通过精准协调将设备吊装与电缆沟开挖同步进行,节省机械二次进场费用5.2万元。这种资源统筹理念已形成制度化安排——中心建立焊工、电工等技能人才库,统筹挖机、吊车等关键设备,实现“资源跟着项目走”。金湖电焊工房内,采油服务二公司焊工焦峰跨单位支援安装维修公司,5天时间协助完成单井储油罐配件制作,高15-22井新建增压泵流程、高7-13井注水管线更换等施工3项,设备利用率提升至92%。

数据见证变革成效:2025年一季度,通过“区域统筹、动态调配”机制,油服中心设备闲置率同比下降7%,跨单位人员协作达278人次,完成11个联合施工项目。在花26-9井管线施工中,4家单位共享3台挖机完成5公里管线铺设,设备综合利用效能提升35%。“现在设备就像‘共享单车’,哪里需要就调度到哪里。”生产协调室主任袁勇介绍,新机制使特种设备周转率提高40%,2025年以来节约设备租赁费用近万元。

协同创效:算好高质量发展“效益账”

联合施工带来的不仅是速度提升,更催生出一本精细的“效益账本”。在花页5井施工中,项目组通过“预制化+模块化”施工,减少现场焊接量25%,节约辅材成本8万元;永48-4井采用“电力线路共享”模式,避免重复架线3.2公里,节省投资15万元。这些创新实践背后,是油服中心“全链条成本管控’实现降本闭环理念的落地。

成本管理为协同创效注入新动能。中心建立联合施工成本分析数据库,对关键节点实施动态监控。在徐7纪5光伏项目中,优化电缆路径320米,减少弯头使用量45个,降低材料损耗率3.8%。统计显示,联合施工模式使单个项目综合成本平均下降18%,施工效率提升25%。

从“各自为战”到“握指成拳”,从“资源分散”到“效能聚合”,油服中心用实践诠释了油服在“油田效益最大化”大局中的发展之道。当焊花飞溅中闪耀着协同创新的智慧,当纵横管线里流淌着提质增效的决心,当追风逐日焕发着绿色发展的生机,这支铁军正以联合施工为笔,在油田高质量发展的蓝图上书写新的篇章。(李星亮)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