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油田油服中心:“双向驱动”助推绿电发展创新高

近期,江苏油田油气生产服务中心光伏单日最高发电量突破18万度,创历史之最。亮眼数字的背后,是该中心技术革新与管理提升的双向驱动,更是科技创新赋能的生动实践。

技术筑基+管理塑形:双轮驱动释放发电潜能

近年来,江苏油田油服中心牢固树立“度电工程”理念,切实做到把电量当原油产量抓,加快选址踏勘,严把源头建设质量,稳步推进储能、光伏、风力发电等项目实施落地,全年计划新建分布式光伏5兆瓦、风光电装机100兆瓦,新能源发电量1.4亿度。

发电效率提升的每一步,都是技术与管理的双螺旋上升。在光伏智能值守平台系统前,技术人员正观察优化组串对发电效率曲线的变化,油服中心工艺研究所技术人员深入现场反复调试逆变器不同PV的MPPT组串结构,使PV输入功率更加均衡,让发电效率平均提升6%。持续开展光伏实验平台热斑及模拟落叶、光伏板角度差异影响,量化分析结果,让运维从“经验者”迈向“专家库”,为光伏运维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

随着光伏建设的不断推进,结合运维条件与现场环境,工艺研究所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光伏电站运维项目,从现状、问题、难点、特点等维度分析,结合已形成的运维制度和流程基础,构建一整套可行性好、适用性高的光伏电站运行维护流程、规章及标准。同时,摸索出一套全新的新能源数据报表管理办法,让问题原因查找等工作变得更加便捷高效,极大地提升了数据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让数据成为驱动决策的“利器”。

数字大脑+智能运维:智慧系统重塑发电效能

光伏发电虽然“靠天吃饭”,但相较于传统的发电方式,光伏发电具有零消耗、零污染、零排放的独特优势,并且其运行稳定可靠,操作简单,维护成本低,无人值守大有可为。

在光伏项目运维管理中,油服中心认真总结经验,锻长板、补短板、固底板,开发了“智能光伏”监控系统,形成集系统监控、动态分析、故障排查、问题处置等一整套成熟的光伏运维工作模式,使光伏运行处于最佳状态。创新采用“无人机巡检+热成像定位” 开展无人机自主巡视,实现任意管辖线路的自主化长距离高精度飞巡、异地起降、自动充电、云监管等,及时检测光伏组件灰尘、污垢、裂痕、遮挡、发热等异常情况。2月份无人机共巡检了30多个站点,发现并处理异常故障5处,日均增加发电315kW.h。

“过去‘保电’,靠拼体力、拼时间。现在,我们是拼技术、拼效率,向智慧保电转变,为光伏建设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油服中心生产运行部门相关负责人说。

红色引擎+兵团作战:党建融合激发运维动能

“围绕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目标,我们加快推进新能源业务,截至目前,运营分布式光伏电站188座,装机规模46.6兆瓦,2025年已发电量625万度,全力构建‘风、光、储’多能互补融合的能源新格局。”油服中心工艺研究所负责人任兴介绍。

面对油区冬季雨水偏少灰尘频发的特殊挑战,油服中心党委将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势能,构建起“党委统筹-支部攻坚-党员带头”的三级作战体系。年后以来,先后成立4次党员突击队在严寒冬季中开展“百日会战”,推行大兵团联合作战模式,整合基层单位力量,通过“网格化包干+标准化流程”,使单日除草清灰效率提升3倍,组件透光率稳定保持在98%以上。

油服中心将劳动竞赛打造为提升光伏发电效率的孵化器,通过建立“创新提升奖”“电量提升奖”,实施“对标管理+标杆电站”激励机制,鼓励各基层公司在光伏电站运维领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实现光伏电站运维工作的高质量发展,为提升发电效率、保障电站安全稳定运行贡献智慧和力量。(李星亮)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