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融合铸就算力新范式 南通中科算力中心开启AI基建新篇章

2025年3月6日,长三角算力产业迎来里程碑事件——目前江苏省内最大规模的算力中心中科算力江苏分中心,总规模5000P,一期2000P。正式揭晓建设方,东部机场集团旗下南京禄口国际机场空港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空港科技”)凭借“民航基因+中科技术”的跨界融合方案成功中标。这标志着全国首个由民航企业主导的超大规模智算中心进入实施阶段,其创新的“云化智能底座+行业大模型工厂”模式,将重构低空经济与民航产业的数字化转型路径。

强强联手破局算力生态

作为长三角枢纽节点的重要工程,中科算力江苏分中心南通项目从立项之初就备受关注。项目要求承建方不仅需具备大型基础设施运维经验,更要有垂直场景的AI落地能力。空港科技最终胜出的关键,在于其与中科系的深度技术耦合,可将民航领域部分应用迁移至算力中心架构设计,实现三大突破:

1、异构算力无损调度:兼容中科海光CPU、寒武纪MLU等国产芯片,任务分配延迟控制在5毫秒级

2、动态能效优化:通过仿照航空器热管理设计的“蜂巢液冷系统”,推动PUE值降至1.2,年节电超2000万度

3、安全双冗余架构:移植民航三级容灾标准,确保99.999%的系统可用性

“这相当于把民航领域数十年积累的可靠性工程经验,转化为算力新基建的基因代码。

民航智慧反哺低空经济

在空港科技的蓝图中,该算力中心绝非传统IDC的简单复制。数据训练的“低空交通脑”正进行压力测试:系统可同时处理10万架次无人机飞行请求,动态空域划分响应速度达毫秒级,较民用级系统提升3个数量级。

“民航与低空经济的本质都是复杂系统调度。”算力中心构建了三大创新场景:

立体交通沙盘:实时推演无人机、eVTOL、通航飞机的空域共享方案,冲突预警响应时间缩短至50毫秒

气象博弈模型:基于20年民航气象数据训练,可提前6小时预判低空风切变,保障飞行安全

应急响应云脑:在模拟测试中,系统可以指挥300架无人机完成50平方公里区域物资投送,效率超人工调度20倍

大模型工厂释放新质生产力

更深层的变革发生在制造端。中心首创的“行业大模型即服务”(MaaS)模式,正重新定义算力价值:

智能适航审定云:缩短航空新材料认证周期从18个月至6个月

航路动态优化引擎:可提升长三角空域流量17%,相当于新增一条隐形空中通道

复合材料AI实验室:通过数字孪生替代60%物理风洞试验

江苏某航空部件制造商负责人算了一笔账:使用中心提供的翼型设计大模型后,单个机型研发成本降低4300万元,这正是新质生产力的具象体现。

民航无人装备:地勤革命提升运营效率

算力中心的“地勤大脑”正重构机场作业模式:

无人行李车集群:通过数字孪生预演装卸方案,高峰期周转效率提升3.5倍

自动驾驶引导车:北斗+视觉融合定位精度达±2厘米,飞机入位时间缩短40%

无人驾驶割草机:北斗+视觉融合定位精度达±2厘米,大幅提升工人割草效率减轻工作强度

无人驾驶喷药机:北斗+视觉融合定位精度达±2厘米,大幅提升工人喷药效率减轻工作强度

绕机检测机器人:通过算力中心赋能的三大技术突破,传统绕机检测发生质变:

智能感知融合:128线激光雷达+太赫兹成像技术,可识别0.05毫米级蒙皮裂纹(精度超人工10倍)

数字孪生比对:AI自动对比3000架次历史检测数据,预测结构疲劳趋势准确率达98%

自主作业革命:磁导航与视觉SLAM融合定位,单机检测时间可压缩至10分钟

项目主要在园区原有低效IDC基础设施内实施,升级改造为超级计算机是非常优化的产业升级模式,盘活低效国有资产,不仅解决了产业升级更新问题,还提升了当地行业产业地位,由面临闲置升级为最新行业先导产业园、不仅带动园区税收收入,还对园区在国家超算行业奠定未来10年发展有力支撑地位。(文戈 张毅)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