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6月底,中国石化江苏油田扬州石化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扬州石化)加工原油完成年度计划的52.35%,同比增长14.23%;销售收入完成年度计划的54%,同比增长15.28%;利润完成年度计划的77.33%;上缴税费同比增长16.28%,多项主要指标实现“硬过半”。扬州石化用了哪些绝招让“上半场”实现“双过半”的呢?
精准的安全环保产效益
扬州石化1989年建厂投产以来,安全生产持续保持良好质态,同时,将环境保护作为负责任企业的本能。公司取得江苏省安全生产二级标准化企业资质,是中石化首批绿色生产企业,通过了江苏省清洁生产审核验收,多次荣获江苏油田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先进单位称号。
确立制度先行。公司对原51项制度进行了“立改废”,形成新版59项HSE(健康、安全和环境三位一体的管理体系)管理制度;对特殊作业制度进行了重新修订。
落实主体责任。公司落实“一岗双责”,在管理层安全生产责任考核方面,既考核安全生产责任制履行情况,又考核安全管理效果;在分厂车间层考核方面,督促基层单位开展内部安全生产环保方面的月度考核,并在每月的绩效考核中体现。
加大硬件投入。公司陆续投入近3亿元对安全生产环境、视频监控系统等设施进行改造、升级;先后投资1亿多元对设备设施进行安全提升;投资8000万元安装各类烟气、污水在线监测系统,确保各环保指数因子达标排放、升级排放、“近零排放”。
保障应急能力。成立应急指挥中心,设立6个专项应急小组;设有专职消防队和基层义务应急队,确保关键时刻能“拉的出、冲得上、打的赢”;通过开展综合演练、专项演练、现场处置演练等方式,多维度提升公司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深入宣教培训。将三级安全教育和换岗、复岗教育作为职工的基本安全教育,每年进行全员安全培训考试;安全管理人员及特殊工种人员全部持证上岗;组织专业技能人员“送技能下车间、到岗位”,现场传授应急处置知识。
严格奖罚分明。将安全考核和隐患处罚项汇总分析刊登在公司自创的《HSE工作简报》和HSE文化长廊上,促进隐患排查工作的开展和安全管理要求的提升;每年开展工作总结和先进评比,对业绩突出的基层单位、班组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引导和激励员工主动提升安全意识。
精确的科技创新生效益
扬州石化坚持科技创新发展不动摇,实现了工艺、催化剂应用、新产品研发及装置生产运行优化等四个方面的科技创新。先后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国石油化学和工业联合会表彰的技术发明奖三等奖,中国石化表彰的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等。
管理理念创新。公司开展企业间的合作和强化院企间的合作,体现了经营理念和经营思路的创新。其中,院企合作成为新技术的探路者、新成果的示范地;工会“家文化”建设、支部“标准+”建设、技能人才培养的“扬家匠”工程等等,都是管理创新的成效。
体制机制创新。公司厘清部门职责,形成不同技术领域通力协作的氛围,从而达到既能够调动创新所需的各种资源,又能协调管理和实施创新过程中诸多环节的运行工作;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科技项目管理及评价体系。
科技平台创新。发挥地区科教资源优势和系统内科研院所力量,开展技术攻关实现成果转化。现建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扬州市低碳烃转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产学研暨就业创业实践基地等四个创新平台。
专利技术创新。专利是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是无形的财产。至2024年6月,已拥有专利57项;2023年,公司成为江苏高企复审中首批被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相关政策的支持降低了企业的成本,为充分发挥经济规模效益,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一个高层次平台。
资源本质创新。与北京工业大学和北京石科院合作,参加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并落地。据估算,该项目成功将为国内炼油企业每年带来超2亿元的效益;和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联合开展“稀乙烯歧化制丙烯技术中试研究”,该研究将稀乙烯资源进行回收利用及高价值转化。
精细的生产管理出效益
一直以来,扬州石化重视生产管理,目前已按照管理标准建立管理体系,从2000年起,先后建立了质量、能源、测量、两化融合和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并获得“扬州市推进卓越绩效管理先进单位”称号。
以制度体系夯实生产管理基础。公司按照“精而实用”的原则,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形成“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据可查、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人考核”的长效工作机制,确保各项生产管理工作高效有序。截至2022年,共梳理各类标准700余个,其中产品标准19个。完善修订生产运行管理、质量、节能等制度共计25个。
以过程管控确保生产安全平稳。编制夏季、冬季以及极端恶劣天气下的专项生产运行方案,促进安全、平稳、优质、高效生产运行;持续加强对各单位在生产过程中各项工艺制度执行情况的督促检查,提高岗位员工责任和风险防范意识;严格落实产品检测计划,确保产品出厂合格率100%。
以守正创新实现生产提质增效。不断优化生产运行方案,深入挖掘节能潜力,推进各项节能降碳工作的落实,实现产品效益的最大化;创新思维,通过富裕商品外输,外购原料的加工,构建出“生产+贸易”创效型格局,达到拓市创效的目的。
以技改优化提升运行水平效益。技改工艺流程,消除了锅炉烟气超标排放风险,减少瓦斯富裕;回收低压瓦斯中的C3+以上组分,为公司创造效益;改善了催化料性质,提高目标产品收率;降低了能源消耗,既节约了除盐水的用量,也减少了低压蒸汽放空。
以创新技术促进生产质效提升。2024年5月起,首次运用北京石科院“重油抗焦梯级孔MPE-10系列催化剂”,使汽油收率增加0.5~1.0个百分点,生焦降低0.5个百分点以上,焦炭产率降低0.64个百点,汽油收率增加0.65%。(陈愚、税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