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江都:“五区”同创、重振辉煌,聚力推进高质量发展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讯 日前,在扬州市江都区举办的2023发展大会上,聘任7名高质量发展顾问、5名招商大使;3个域外创新中心揭牌;签约30个项目,总投资达372.5亿元。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作为江苏长江以北首家财政收入过亿元的县,江都曾被誉为“江北第一县”。昔日江都,“南船北油,东车西绸”的发展盛景,一度成为佳话。“十四五”开局之年,扬州市委对江都发展提出明确要求:重振“江北第一县”的辉煌。

1、江都城区全景(郁兴 摄).jpg

江都城区全景(郁兴 摄)

发展是第一要务。“进入新时代,作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源头城市,江都区以‘五区’同创为引领,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重振‘江北第一县’辉煌。”江都区委书记朱莉莉如是说。

近年来,江都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喜报”频传:GDP、工业开票销售、建筑业施工产值、银行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在扬州率先突破“千亿”大关。去年,江都区跃居全国市辖区高质量发展百强区第27位、投资潜力百强区第33位、综合实力百强区第36位,成为长三角最具发展活力、最具投资潜力的地区之一。

推进绿色发展,释放生态红利——加快建设“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区

“长江风光、运河风景、里下河水乡风情交相辉映,展现了‘水韵江都’的独特气质。”江都发展大会上,朱莉莉激情地向来自海内外的数百名与会嘉宾推介,“我们的江都,似一江春水奔腾不息,容万物、纳百川,在大美的画卷中灵动婉约、磅礴大气。”

江都,因“江淮之水都汇于此”得名。近年来,江都区主动扛起南水北调东线源头责任担当,坚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一江清水向北送”作为重要政治责任。

2、江都城区俯览(郁兴 摄).jpg

江都城区俯览(郁兴 摄)

为确保“一江清水”北上,江都区推出“壮士断腕”的整治行动。2017年以来,全区关停各类高污染、高消耗化工企业,关停长江、大运河、通榆河等重要水体沿线隐患企业,累计300多家。

随着落后产能的出清,江都加快生态修复铺陈发展底色,主动对接长江大保护、大运河文化带、江淮生态大走廊等战略规划,统筹推进“九纵十横”全域生态网格,100公里重要水体生态环线及城乡公园体系初步建成,为南水北调东线源头系上“绿丝带”。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近年来,全区建成“绿岛”示范项目4个,实施绿色化改造项目、生态建设项目150多个;建成省级重要湿地4个、湿地保护小区13个、生态公园30多个;划定生态保护长廊248平方公里。区政府相关负责人说,到“十四五”期末,全区将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保持生态环境质量全省领先,完成“碳达峰、碳中和”阶段性目标任务,全面消除城乡黑臭水体,建成全省水生态文明示范区,更好服务南水北调全国大局。

建设“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区。今日江都,正以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坚决扛起‘一江清水向北送’的使命担当。

推进融合发展,释放同城红利——加快建设跨江融合先导区

“江都区正加速建设全省首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朱莉莉在2023江都发展大会上自豪地作主旨演讲:“我们的江都,长江经济带、大运河文化带、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重大战略叠加交汇。江都由‘运河时代’‘长江时代’迈向‘空铁时代’,正成为扬州跨江融合发展的主阵地。”

近年来,江都区不断深化开放开发,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宁镇扬一体化战略布局,发挥北沿江高铁、京沪高速扩容等重大工程引领带动效应,更高水平融入苏南,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创新协同协作、公共服务同城同质。

在江都主城区,江广科创金融中心项目在热火朝天的建设中,正成为江广融合建设的主战场。根据规划,江广科创金融中心未来将打造成集科技、金融、总部经济于一体的产业综合体。

加快建设跨江融合先导区。今年以来,江都区委、区政府自觉用领跑全市、竞跑全省的定位鞭策自己,跳出江都看江都、立足苏南看江都,奔跑发展赛道,加快推进跨江融合的步伐。

据区委研究室负责人通报,到“十四五”期末,江都在深化开放开发、产业优化调整、基础互联互通、共建共治共享等方面,力争与苏南全面接轨,深度参与长三角城市群产业链分工。

推进创新发展,释放科技红利——加快建设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样板区

在2023江都发展大会上,深圳、上海、武汉等三个域外创新中心一起揭牌。这是该区坚持推进创新发展的一个镜头。

创新是第一动力。江都区坚持创新驱动,把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作为产业转型升级、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主攻方向,深入实施数字经济发展、企业智能化升级、科技金融支持、行业标杆示范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全面形成抓智改、促数转的良好生态。

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离不开项目引进。近年来,江都区聚焦数字产业链,突出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深度融合。截至目前,全区数字经济企业已达160多家,初步形成以“聚集头部企业、招引生态伙伴”为特征的数字经济“江都模式”。

目前,江都区正努力实现规上工业企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全覆盖,实现“制造基地”向“智造高地”的全面跃升。

推进旅游发展,释放文化红利——加快建设全域旅游示范区

“龙舞江都大运来!”10月29日上午,在南水北调源头绿廊,2023江都发展大会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恳谈会召开,现场发布了江都旅游口号。这意味着江都区新增一张运河文化旅游名片。

5、江都城区夜景(郁兴 摄).jpg

江都城区夜景(郁兴 摄)

“将大运河文化融入江都全域旅游。”区文化体育旅游局负责人说,全区将推出涵盖四季、纵贯全年的系列文化旅游活动,促使江都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

古老的大运河,促进了江都经济富裕、文化繁盛,催生了邵伯、大桥两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也孕育了运河文化、扬剧文化等江都文化。近年来,江都借助扬州文化旅游名城“三都”品牌效应,努力推动江河湖联通、区镇村联动一体化发展,重点打造江淮水乡风光带、江淮生态大走廊文旅区、长三角影视文化产业中心。

今年年初,江都区首次提出打造全域旅游方案,并结合全域13个乡镇(园区)特色产业,推出“一镇一品”“都好麦”等多个文旅品牌,为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推进区域发展,释放交通红利——加快建设现代物流集聚区

“江都,坐拥江河湖一水贯通的自然禀赋、公铁水空一体联运的区位优势。”在江都发展大会上,朱莉莉发表推介词。

建设现代物流集聚区。近年来,江都区全力聚焦“江淮孔道、物流之都”战略定位,重点打造公路、铁路、港口、航空四大物流枢纽,引进培育一批基地型、枢纽型、龙头型物流企业,加快建设公铁水空一体联运的全省现代综合物流枢纽基地。

金秋十月,在江都铁路专用线(物流基地)项目,路基土方施工火热推进。该项目旨在打造扬州乃至苏中铁路物流集散中心、辐射长三角的区域综合型物流基地和一体化物流服务平台。

在扬州泰州国际机场,二期扩建工程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中。到2030年,机场旅客吞吐量有望突破千万人次,成为国内重要的枢纽空港。届时,也必将为江都插上一双腾飞的翅膀。

如今,作为苏中地区坐拥长江港口、陆路港口、铁路港口、航空港口的经济板块,江都努力把“通道经济”变为“枢纽经济”。

“五区”同创、重振辉煌。今日江都,正以发展大会为契机,以走在前、做示范的目标追求,吹响江都高质量发展的新号角。(江萱 王学忠)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