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衡东:从“一家小店”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从衡阳第一家“湘村636”落地衡东县高湖镇,到文旅融合的“636特色旅游终端”,再到堰桥村的“同心便利店”扎根田间——衡东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以农网终端为支点,用“一店一策”的精细化运营,走出了一条从“单点突破”到“多元共生”的乡村振兴路。

一家“湘村636”,撬动乡村“流量枢纽”

衡东县高湖收费站旁,罗明君的“湘村636”超市门头亮着暖光,晚上8点的直播间里,他举着茶油腐乳向粉丝介绍:“这坛茶油腐乳是衡东本地特色‘土货’,没有添加防腐剂,今天下单明天就能发货!”屏幕上点赞数不断弹出,这是他从“流量”里攥住“留量”的第4年。

谁能想到,2017年他从广东回乡开的“明君超市”,是间门头贴打印纸、货物堆过道的杂乱小店,村民买盐要踮脚找。2021年底,衡阳市烟草专卖局推出“湘村636”加盟终端,罗明君第一个报名。加盟后,店铺焕新:卷烟、生活用品、乡村振兴区等分区清晰,还增设便民服务桌,代缴水电费、免费借农具等服务;“乡村振兴区”专门陈列黄贡椒、枇杷茶等本地农货,解决了村民“买难”、农户“卖难”的双重问题。

加盟超市下了乡,农产品又该怎么进城?罗明君盯着自己千粉的抖音号琢磨出了新招。在烟草客户经理的帮衬下,他从“镜头都拿不稳”练起,用“乡村振兴区”当背景,讲农货背后的乡土故事,如今这家乡村小店,早已成了连接村民需求与城市市场的“乡村流量枢纽”。

一家文旅终端,传播衡东“本土记忆”

60多岁的刘青芽没想到,自家紧邻罗荣桓元帅故居的青芽副食商店,会从乡村小卖部摇身一变,成为游客争相打卡的“衡东文旅小站”。

借着衡阳旅游发展大会的东风,在衡东县局的帮扶下,小店褪去旧貌:门前种满月季的庭院成了歇脚处,店内蜿蜒的文化花廊串起元帅生平与衡东非遗,游客抬手就能触摸剪纸纹样里的“黄贡椒田”;墙角的心愿桶堆着印满故居剪影的明信片,而最让游客眼前一亮的,是文创区那排印满衡东元素的周边——元帅故居飞檐、洣水湿地、锡岩仙洞,都是她和烟草客户经理找剪纸协会共同设计的“文旅新物件”。

“光有好物件还不够,得让更多人看见。”客户经理帮着刘阿姨玩转直播平台,知道刘阿姨平台粉丝多,就帮忙一起写脚本,拍摄门店宣传片,教她从“日常小事”拍起,清晨在庭院里,游客在文化花廊拍照,她向大家热情介绍着这里的画面。客户经理还帮策划了“来衡东游故居”话题,只要游客拍短视频带话题艾特老板娘账号,就能抽免费衡东明信片。如今这家小店不仅营业额涨了近两倍,更让衡东的红色故事、非遗文化,跟着一件件文创、一条条视频,传到了更远的地方。

一家同心便利店,破解集体经济“单极难题”

图片2.png

同心便利店

“我们村的葡萄品质好,口感好,但是销售渠道比较传统单一,价格一跌村民就心里慌!”堰桥村支书胡书记的话,道出了村里长期的心病——以生态葡萄种植为主的集体经济,抗风险能力弱。直到在衡东县局和供销社的帮助下,共同打造了这家便利店,才解开了这道“致富密码”。

这家藏在村头的便利店,不只是卖烟酒的小店:进门就是“农优特产展销区”,衡东土菜“三宝”(黄贡椒、米酒、山茶油)、李花鸡蛋、堰城豆腐整齐陈列,都是村民自家的原生态“土货”;往里走还搭了助农直播间,村民小刘成了新晋主播,每天向网友展示葡萄采摘、豆腐制作的过程。“以前葡萄熟了怕烂在地里,现在游客来采摘,还能在店里买特产,产业链拉长了!”胡书记说,便利店不仅方便了村民日常购物,更让村集体经济有了“新增长点”——去年葡萄季,通过线下展销和直播,村里葡萄销售额提升了30%,还带动了周边农户的土货销售。

如今的堰桥村,游客摘完葡萄就往便利店去,小刘的直播间也吸引了不少村民参与。这家“跨界”的便利店,让集体经济从“单靠葡萄”变成了“农货+旅游+直播”的多元模式,更让村民看到了“家门口创业”的希望。

从“一”家“湘村636”打开思路,到多种形式终端落地生根,现在的农网零售终端早已超越“卖货店”的属性——它们是村民的“便民站”、农货的“中转站”、文化的“传播站”,更是乡村振兴的“动力站”。当越来越多的“一家店”连成“一张网”,衡东正用“个十百千”的实践证明:乡村的活力,藏在每一个贴近乡土、服务村民的“小终端”里。(李木)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