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而青年是创新的“生力军”。一直以来,湖南省邵阳武冈市烟草专卖局(分公司)坚持精准培育、实战练兵、平台搭建一体推进,打造一支敢打硬仗、能挑重担的基层创新队伍,让青年人才的创新力“加速裂变”,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1+1”导师结对,精准培育
创新的核心在人,但人才培养不能“大水漫灌”,必须“精准滴灌”。针对创新人才总量少、专业能力弱的现状,邵阳武冈烟草构建三层级人才培养体系,分别是“青苗计划”育新人、“骨干计划”强中坚、“领航计划”树标杆,让不同梯队的职工都能找到更清晰的创新成长路径。
对于入职3年内的青年员工,实行“1名班子成员+1名业务骨干”双导师制,通过“每旬一学习、每月一实践”,手把手教方法、传经验,并且积极输送新鲜血液参与中质协和湘质协组织的QC中级推进者和诊断师培训,近两年已培养8名青年创新能手。“从‘创新小白’到课题负责人,我靠的不仅是自己的钻研,更离不开单位‘导师带徒+实战练兵’的培养模式。”青年员工张瑄说道。作为一位入职刚满2年的青年员工,她却已经是个经验丰富、业务能力强的创新骨干,不仅主动承担QC课题攻坚难题,敢啃硬骨头,今年还作为小组主要成员之一参与了市局的创新课题《降低不均衡换购客户占比》,该课题获行业第三十六届优秀质量管理小组成果二等奖。这一成长轨迹,正是“青苗计划”培育创新新人的生动缩影。
与此同时,选拔业务尖子主动参与市级以上课题攻关,并鼓励中层干部牵头跨部门创新项目,将创新成果纳入绩效考核,对优秀领航者给予专项奖励,形成“干部带头创新、全员主动参与”的良好氛围,实现青春活力与业务创新相互激荡,个人理想与企业发展同向而行。
淬炼“N”位骨干,破茧成蝶
“纸上谈兵练不出创新能手,只有把课题放到市场一线去打磨,才能出真成果。”创新工作室负责人每次带教新员工,都会把他们带到零售客户走访、开展市场监管和党业融合工作的真实流程和图景中去“找课题”。通过这种“一线实战”的培养模式,有效避免培养与实践脱节,让人才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升能力,快速成长为创新骨干。
除此之外,我们还通过专题“仿真演练”形式,将岗位核心技能与考核标准融入学习,引导青年掌握必备本领;借助现场教学、项目练兵,让青年员工获得更多的实战机会,持续检验技能掌握程度;利用数字化技能培训和创新实践活动,引导青年在新媒体、AI等新兴技能和专项鉴定中担当先锋,在比学赶超与实战证明中快速成长。在武冈烟草,每位青年的成长都伴随着企业的暖心护航,通过为三支队伍量身定制培养方案,实施“四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锻造“开口能讲、提笔能写、业务能干、遇事能担”人才队伍,为每位青年绘制成长路线图,全方位关注员工能力发展和技能深造,今年以“四能”人才培育为主题的精益课题也顺利结题,锻造了一批技术精湛、协作攻坚的业务尖兵,青年人才对创新课题的参与度达44.23%,课题结题率均达100%。
“公司就像一座人才成长立交桥,无论你想成为技术专家、业务能手还是管理人才,都能找到专属车道。”青年员工周雨欣的生动比喻,道出了武冈烟草人才培养的核心理念。
夯基垒台,“1+N”成果落地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武冈烟草搭建了系统化、常态化的创新载体。首先是建强“指挥部”,成立创新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领导挂帅,统筹谋划全局创新工作,明确战略方向,审定重大课题,调配优势资源,为创新活动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和政策支持,确保创新工作“一盘棋”推进。其次是打造“孵化器”,创建“天添·数智”创新工作室,整合内部技术骨干、业务能手,吸纳各条线专家智囊,组建跨部门、跨领域的创新团队,工作室不仅提供固定的物理空间和必要的设备支持,更致力于营造开放包容、协作攻关的浓厚氛围,为各类创新活动提供了坚实的舞台。
平台搭建是基础,机制活力是关键。武冈烟草不仅着力在平台创建上求突破,也在不断破除制约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完善激励机制,让创新者有“获得感”。通过充分发挥创新平台作为人才培养重要阵地的作用,把专业技能学习积分、竞赛成绩、创新成效与评优评先、考核得分、干部选拔等挂钩,让肯干事、能干事的人有实实在在的成就感,树立“创新者光荣、创新者有为、创新者有位”的鲜明导向。
潮平岸阔催人进,风正扬帆正当时。展望未来,武冈烟草将继续深化创新人才队伍培育,不断优化创新生态环境,鼓励引导青年干部职工勇立潮头、锐意探索,让创新的种子在这片热土上持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打造“1+1>N”的人才裂变、创新增值工程。(肖姣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