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卢志刚举起一个开裂的头盔,声音洪亮:“书记,村口那个急弯,树杈子挡得严严实实,每次拐弯都提心吊胆,能不能清一清?”这发生在临湘市云湖街道板桥村的村民议事会现场。这看似微小的诉求,却像投入平静湖面的一颗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成为板桥村构筑“平安路”的起点。仅仅三天后,在岳阳临湘市烟草专卖局(分公司)驻村工作队的协调下,困扰村民视线的枝杈被修剪得整整齐齐。
这只是临湘烟草聚焦乡村安全痛点、精准发力“微治理”的一个生动切片。从交通安全到防灾减灾,从硬件提升到意识培养,一股股帮扶的“微能量”正汇聚成守护乡村安宁的坚实屏障。
板凳听民声,解决实打实
板桥村的改变,始于倾听,临湘烟草驻村专干李立峰深谙此道。在他随身携带的笔记本里,贴满了五颜六色的便签。“我们就像‘接线员’,核心任务是把村民们最真实、最迫切的声音,精准传递给能解决问题的人。”李立峰翻动着记录本说。
在7月的一次安全议事会上,村民陈海清急切地说:“我提个小事!进村的岔路口,缺个凸面镜,运饲料的大车和对向车很容易撞上,太危险了!”“这事我们协调解决。”类似的对话在村民议事会上不断上演。驻村工作队坚守“辅助者”定位,将村民提出的6条具体建议,从修剪挡道树枝、增设反光镜到修补路面裂缝,逐一梳理形成清单,与村支两委共同商讨对策,并持续跟进落实。
“以前觉得提了也白提,现在看到建议真能变成实事,大伙儿参与议事的劲头更足了!”见证了村口弯道视线豁然开朗、进村岔路口新装的凸面镜,卢志刚的感慨道出了村民的心声。小小的村民议事会,让“板凳上的声音”真正落了地。
村民议事会现场
安全课讲透,入脑更入心
乡村安全,意识先行。面对村民居住分散、特别是留守老人儿童安全意识薄弱的难题,板桥村的“安全课”开到了灶台边、院落里。
独居的周阿婆家小院,成了李立峰的“安全讲堂”。他蹲下身,耐心地演示头盔的正确戴法:“阿婆您看,卡扣要系紧,下巴这里要留出一指的空隙,太松太紧都不安全。”见老人有些犹豫,他又递上一个印着醒目“慢”字的黄色荧光手环,“您赶集戴上这个,司机老远就能看见您啦!”
为了让安全知识“入脑入心”,驻村工作队想了不少办法:专干们“持证上岗”,系统学习头盔佩戴标准、反光标识使用规范等实用技能;利用农闲和晚上时间“错峰夜访”,带着便携式投影仪,在村头巷尾播放交通事故警示动画片,并用当地方言进行生动解说;针对不同群体“定制工具”,为行动迟缓的老人发放荧光手环,为活泼好动的儿童配备印有“被看见才安全”的小黄帽。
潜移默化中,安全的种子悄然生根。“上周老王骑车不小心摔了,人还没爬起来,手就下意识地去摸头盔卡扣,看看松没松!这宣传是真入心了!”村民李小艳观察到的这个细节,正是安全意识深入人心的最好注脚。
上门宣传交通安全知识
小钱防大患,见微可知著
乡村治理,资金常是瓶颈。板桥村的实践却证明,花小钱也能办急事、办实事,关键在于精准和巧思。
在新调整的公交站旁,陈阿姨指着新加装的凸面镜,脸上笑开了花:“以前站这儿等车,心总是悬着,就怕弯道里冷不丁冲出台摩托!现在好了,看得清清楚楚,安心多了!”细心观察,站棚的立柱上还贴满了反光条,在夜色中如同银带闪烁,为晚归的村民点亮安全归途。
类似的“微改造”在村里随处可见,购买工程级反光警示带,缠绕在险弯处的树干上,成为夜间行车的醒目路标。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组织人手,利用现有材料,及时修补了村道上新发现的3处路面裂缝。“我们做不了大工程,但填好这些小坑洼,消除的就是大隐患。”村支书李晓金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微治理”的真谛。
从平安路到安全网,一脉相承板桥村“平安路”的探索,并非孤立。它所体现的理念和方法,在临湘烟草帮扶的村庄,正结出更丰硕的“安全”果实。
回望板桥村新修的公交站旁闪烁的反光条,一幅以安全为底色的乡村新图景正徐徐展开。一件件“小帮扶”托起了“大民生”,一处处“微光”汇聚成“大安全”,为乡村的振兴之路夯筑了坚实的根基,绘就了温暖的底色。(谢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