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崀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负责人携技术团队踏上山径,展开新一轮生态监测。“守护好这片山水,是我们的初心和职责”,该局负责人说,背后支撑这份承诺的是一张创新织就的“四级森林防灭火联动机制”大网——崀管局、地方政府、旅游集团与景区各村凝聚合力,将点状防御升级为全域覆盖的防火长城。
据悉,2010年8月2日崀山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今已有15年。如今崀山的守护维度不断加码,730余株古树名木挂上专属“身份证”,技术人员常年深入村落狙击松毛虫、竹蝗等“森林杀手”。2022年,崀山分两批引进24只朱鹮,通过开辟专属“鹮田”、安装防蛇网与红外监测等精细举措,三年内成功建立全球纬度最低的可自然繁育种群,累计孵化幼鸟17只。
此外,崀山还引入科技手段守护景区。监测中心的巨屏播放着景区各个角落,20台红外相机捕捉到白颈长尾雉、海南鳽等珍稀物种的身影,216个高清摄像头织就“云端守护网”。巡护队员郭光红介绍称,“以前几天巡完的区域,现在已经实现了实时精准处理。”
在景区科普馆,实现每年超过20万人次的生态教育,让生态理念深入人心。
崀山还依托世界遗产地的生态禀赋,构建起“稻鸭共作—生物防治—珍禽安全”的绿色链条。其中“朱鹮米文化体验之旅”吸引游客卷起裤脚下田农作。稻米酿造的米糕、米酒已走向全国,不少农户称:“在家门口就能增收,日子越过越有盼头。”(黄磊 贺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