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临湘:“薄地”结“金瓜”——板桥村的振兴路

夏日炎炎,云湖街道板桥村的千亩瓜田绿波荡漾,圆滚滚的西瓜在藤叶间若隐若现,村民们弯腰采摘的身影在田间此起彼伏。

“李主任,快看这瓜!一个怕是有二十斤!”瓜农方敦雄用衣袖擦了把汗,双手托起滚圆的西瓜,脸上笑开了花。岳阳临湘市烟草专卖局(分公司)驻村专干李立峰蹲下身,轻叩瓜皮发出清脆回响:“老方,这瓜熟得正好!今年咱们的西瓜,一定销得不错!”

不远处的村道上,满载西瓜的农用车排成长队,村民们互相招呼着,笑声与引擎声交织成板桥村清晨的交响曲。谁能想到,这片洋溢着生机的土地,早年前还被村民称为“种啥啥不成”的贫瘠之地。

党建领航,找准振兴新赛道

板桥村地处丘陵地带,土地贫瘠、产业单一,大部分的村民依赖于传统的农作物种植,每年的收成全凭当年的天气好坏。在驻村帮扶队刚到时,村支书李晓金带着新来的驻村帮扶工作队走在田埂上,话语中透着无奈:“年轻人都往外跑,剩下老人守着几亩薄地,只能仅仅种点口粮。”

面对困境,帮扶队用一个月时间走遍全村,逐户走访调研。他们发现板桥村虽粮食产量不高,但沙质土壤透气性好,昼夜温差大,是种植西瓜的理想环境。“西瓜产业投资小、见效快,适合板桥村实际。”在村民代表大会上,村支书就调研数据与村民们讲解种植西瓜的有利条件。但现场一片沉默,老农们纷纷摇头,表现出了质疑。“种瓜技术太难。”“卖不出去烂在地里咋办?”

11.png

板桥村村民议事会

破局需要先锋力量。驻村帮扶队借鉴临湘烟草“党建+产业”双轨模式的经验,充分发挥党员志愿先锋队的作用。在党员的率先垂范下,15户村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加入首批种植队伍。李立峰专门协调农业种植专家驻村指导,从选种、育苗到田间管理,全程提供技术支持。党员示范户的田间地头成了露天课堂,村民们的疑虑在翠绿的瓜苗前逐渐消散。

同心耕耘,汗水浇灌甜蜜果

五月初,板桥村的瓜田里新绿蔓延。随着瓜苗茁壮成长,新的挑战接踵而至——连日的阴雨让瓜叶开始泛黄。

“赶紧挖沟排水,不然根就烂了!”驻村队员张再忍打着手电筒在泥泞的田埂上奔走,挨家挨户敲门提醒。在临湘烟草党员先锋志愿队的帮助下,村民连夜开挖排水沟,在五月的暴雨中一直坚持到天明。

种植的挑战不仅仅体现在排水上,对于板桥村的西瓜,农技专家表示因为枝蔓太长太多,吸收掉了主蔓给西瓜的养分,“西瓜要留主蔓和两条健壮侧蔓,多余的分枝要剪掉。”专家杨老师边说边操作。围在周边看示范的村民们恍然大悟:“难怪这两个月瓜结不大,原来是枝蔓抢了养分!”

七月流火,瓜熟蒂落。当第一个重达二十八斤的“瓜王”被抱出瓜田时,人群爆发出欢呼,大家都笑得合不拢嘴。村民刘大娘数着地里的大西瓜,算起了经济账:“一亩地能收5000斤,按市场价一块五,就是七千多块!比种玉米强三倍!”

22.png

西瓜大丰收

多元销路,甜蜜事业通四方

西瓜丰收的甜蜜也带来了“甜蜜的烦恼”——如何让这满地的西瓜走出小山村,变成村民口袋里的真金白银?帮扶队早有准备。借鉴临湘烟草设置助农直销点的成功经验,他们在单位附近的大市场开辟了“板桥西瓜”临时销售点。清晨五点,装满西瓜的货车就抵达市场,绿皮黄瓤的西瓜切开摆在摊位上,引得路人纷纷驻足。

“板桥沙地瓜,不甜不要钱!”王阿姨正热情地招呼顾客,“昨天拉来一车,中午就卖光了!”一位顾客捧着刚买的西瓜笑道:“这瓜沙瓤多汁,比超市的便宜还好吃!”

更让村民惊喜的是,驻村工作队借鉴临湘烟草“湘汇636”“湘村636”加盟终端的经验,设立了农产品展销专柜。金黄的瓜瓤照片配上板桥村田园风光的背景,吸引了许多职工采购。“以前挑到镇上卖,一天最多卖两三百斤。现在帮扶队帮我们找销路,我家五亩瓜早早就订完了!”瓜农高兴地点着手机上的收款记录。

夕阳西下,板桥村最后一车西瓜正在装运。村民卢进红抹了把汗,拍了拍西瓜:“明天这批瓜就能到市里的超市了,让他们也尝尝咱们的沙瓤瓜!”

村口文化墙上,“小西瓜大产业”的标语在余晖中格外醒目。几位老人坐在墙下乘凉,手中蒲扇轻摇,话题总离不开今年的好收成。晚风拂过田野,瓜叶沙沙作响,仿佛在应和着这片土地的蜕变。板桥村的西瓜车一辆辆驶向远方,满载着甜蜜,也载着乡村振兴的新希望。(谢笑)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