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室烤串?全国首家

很难想象,“教室”和“烧烤”这两个看似格格不入的词,也能前所未有地擦出火花。

近日,岳阳开放大学与岳阳市烧烤协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宣布共建全国首个聚焦烧烤产业的产教融合平台——“岳阳烧烤研究院”和“岳阳烧烤产业学院”,为“岳阳烧烤”注入科技与人才新动能。

今年5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拟新增17个新职业,其中就包括“烧烤料理师”这一新兴职业。这也意味着,有相关意向的学生可在未来通过正规途径进入院校培训学习,成为一名“持证上岗”的烧烤师。

计划3年内培养1000名“烧烤大师”

把烤串搬进课堂的场景,真的要来了。

在7月18日的签约仪式上,岳阳开放大学党委书记乐艳华介绍,“岳阳烧烤产业学院”将面向社会培训烧烤人才,面向从业人员开展学历提升,提高技术素质和创新能力。面向初中毕业失学学生开办“岳阳烧烤”专业,做大做强岳阳烧烤中职教育。

具体来看,学院将制定《岳阳烧烤行业标准》《岳阳烧烤行业人才等级评定标准》,编制《岳阳烧烤产业发展规划》,共建面向全国的“岳阳烧烤产业园”。同时,学院将联合烧烤协会开发《岳阳烧烤工艺学》《岳阳烧烤经营管理》等系列定制专业课程,首批计划3年内培养1000名兼具理论素养与实践技能的“岳阳烧烤新匠人”。

岳阳市烧烤协会工作人员乔女士介绍,协会和学校合作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制定岳阳烧烤的行业标准,并对其未来发展制定相关产业规划。目前,相关项目正在策划中。但由于项目初创,今年面向学生招生有些仓促,预计会先面向社会进行招生,明年则会将这一专业纳入正式的招考计划。

这也意味着,烧烤手艺将不再是一门“野路子”,未来有相关意向的学生可以通过正规途径进入院校培训学习,成为一名烧烤师。

岳阳开放大学一名工作人员也表示,目前,包括师资配备等考虑因素在内的项目具体方案还在策划中,届时会发布官方信息。

乔女士还介绍,为筹备该项目,今年相关人员将着力编写教材,制定相关标准。其中,教学大致将分为理论和实践操作两部分。在协会内部,不少成员本身就是烧烤师傅,有些还是当地小有名气的餐饮老板,他们也会参与教学。未来,还会将人社部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融入教学大纲。

官网信息显示,岳阳开放大学是一所由中共岳阳市委、市政府直接领导,国家开放大学、湖南开放大学进行业务指导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远程教育的开放大学。学校前身为1979年创办的岳阳广播电视大学,2021年11月正式更名转型。目前,校本部在岗职工180人,有正教授3人、副教授30人,讲师60人。

推动“烧烤产业链经济”向纵深转轨

事实上,“岳阳烧烤产业学院”的成立,不仅让如今的职业教育更“接地气”,更有助于当地特色烧烤经济产业深入发展。

从整座城市来看,烧烤经济是岳阳餐饮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凭借其浓郁的地域特色与生活气息在烧烤界独树一帜。20世纪80年代起,岳阳烧烤在庙前街区兴起,后逐渐成为湖南美食代表之一,品类繁多、各具特色,具有独特的魅力和广泛的影响力。

在烧烤技艺方面,岳阳人根据本地的食材与口味对传统烧烤技艺进行改良、优化,经过多年发展,已涵盖从传统的牛肉串、羊肉串到创新的烤牛油、烤牛筋、烤板筋、烤虾仁、‌烤蔬菜等300多个品种,极大丰富了不同食客味蕾的需求。

目前,岳阳拥有烧烤门店超2000家,从业人员5万余人,年产值超20亿元。近年来,“岳阳烧烤”频频现身美食纪录片,“千摊万味”的烧烤味道逐渐成为这座城市的新名片。此外,为推广岳阳烧烤文化,岳阳近年来也举办了岳阳美食周·啤酒烧烤节、岳阳烧烤技能大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不断提升文旅活力。

但在行业内部,也长期存在着人才断层、标准缺失、管理粗放等难题。这次让烧烤走进教室的尝试,更像是一道产教共烹的融合“特色菜”,不仅标志着岳阳烧烤产业从此由传统手艺传承迈向了标准化、品牌化、数字化发展的新阶段,更有助于推动岳阳烧烤由“烧烤店经济”向“烧烤产业链经济”纵深转轨,助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

产教融合不断创新

近段时间以来,让教育“更接地气”的尝试并不止于“烧烤学院”。

7月15日,“宜宾餐饮商学院”在四川省的宜宾高等职业教育园区内揭牌成立。此前,宜宾成立了以培养燃面行业专业人才为目标的特色产业学院宜宾燃面学院,已培养出许多专业人才。此次成立的宜宾餐饮商学院,则是在宜宾燃面学院的基础上,聚焦宜宾特色美食,培养一批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新餐饮人才。

宜宾职业技术学院五粮液技术与食品工程学院副院长梁宗余介绍,成立宜宾餐饮商学院,一方面可以通过了解企业需求,让学校定制更有针对性、更实用的人才培养计划,让学生们的课堂连接到岗位,让人才培养直通企业需求;另一方面,该学院还将成为宜宾餐饮创业者的孵化摇篮、特色美食的研发基地、产业融合的创新平台、宜宾味道的展示窗口,让更多人爱上宜宾美食。接下来,宜宾餐饮商学院将与更多餐饮企业共建“订单班”,与行业共研“宜宾风味标准”,让地域美食走向全国餐桌。

此外,今年6月,在嵩明职教新城云南经贸外事职业学院内,由政校企三方合力打造的象小羽“文创冰淇淋”现代化生产基地建成投产。据了解,项目占地3300平方米,是云南高职院校首个集研发、生产、教学及实训于一体的冰淇淋智造中心,为破解产教融合“两张皮”难题提供了创新实践。

这些产教融合创新,实则是教育主动拥抱产业需求的生动实践。当课堂与烟火气接轨,当学历与“一技之长”挂钩,不仅让传统技艺有了标准化传承的土壤,让新兴职业有了专业化培养的路径,更让地方特色产业在人才与科技的赋能下焕发新生。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