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洞口:从“坐商”到“行商”的蝶变重生

雪峰山麓下,洞口县这座小城里藏着许多故事。有一家扎根十余载的老店,店面不大,但装修精巧,是街坊四邻心中的“宝藏老店”。

这家“喜悦购物广场”的经营者肖和斌是一位年轻人,2020年返乡后接手了家里的小超市,帮助家人经营家中的老店,但效果并不理想。后来,洞口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客户经理带着“湘村636”前来,为老店带来了新的发展思路,找到了新的定位,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继续温暖着社区的每个角落。

定位“焕新”:贴心的购物“便利站”

图片1.jpg

焕然一线的“老店”

曾经的肖和斌怀揣着返乡创业的梦想,一头扎进了家乡的商业浪潮中。然而现实却给了他沉重一击,创业之路荆棘丛生,老店的经营状况每况愈下,他陷入了深深的迷茫与挫败之中。

“湘村636”给他带来了转机,在详细了解后,肖和斌若有所思:“时代不同了,好酒也怕巷子深。我不能只做‘坐商’,等着客人上门;得做‘行商’,主动把服务和便利送出去”。然而如何“行”之有效?商品陈列要会“说话”,让顾客一眼心动;服务态度要像邻家亲友,暖人心窝;数字化工具,更是打开经营之门的钥匙。

肖和斌心中的新店蓝图逐渐清晰起来。他不再将商店仅仅定位为一个卖杂货的普通铺子,而是立志将老店打造成一个能为街坊邻居提供日常便利与温暖的全新驿站。

经营“飞跃”:数字设备的“中转站”

三前端系统给老店装上了一双数字化的“翅膀”,助力老店在经营赛道上加速腾飞。

系统上线后,着实让肖和斌大开眼界。以往盘点库存时,肖和斌得花费大半天时间,在货架间来回穿梭,埋头清点货物,累得腰酸背痛,数据还容易出现差错。如今,只需轻点屏幕,各类商品的库存数量、销售情况等数据便清晰地呈现在眼前,一目了然,大大节省了时间和精力。

在订货环节,过去肖和斌只能凭借模糊的记忆和对市场的直觉来决定进货数量和种类,常常出现库存积压或缺货的情况。而现在,三前端系统基于精准的销售数据,同时结合AI工具生成智能订单建议。肖和斌按照建议订货后,库存周转变得顺畅起来,货物能够及时销售出去,资金也能更快地回笼,资金利用效率显著提升。

这“聪明”的系统,让肖和斌第一次真切地体会到数据赋能的强大力量。有了系统提供的数据支持,肖和斌在做经营决策时有了前所未有的底气,不再像以前那样盲目和犹豫。

形象“蜕变”:公益服务的“暖心角”

图片2.jpg

暖心便民服务柜

改造后的老店扮靓了容颜,客户购物体验的舒适度显著提高。然而硬件的提升只是基础,“行商”的灵魂在于服务的温度。肖和斌明白,便利之外,老店是人情流动的节点,他总会自然地给居民搭把手。点滴善意汇聚成流,老店渐渐成了街坊口中那个“有事找小肖”的暖心去处。

“我一直都记得,我返乡不仅仅是帮父母经营老店,更重要的为居民做力所能及的好事。慢慢地做久了,我更加确定我当时的决定是正确的。”

为了行“举手之劳”,肖和斌在老店一角特地规划了一处“便民服务柜”,里面放置了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热水壶、洗衣粉、一次性口罩、饭盒....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物件,却总能在街坊们急需时派上大用场。下雨天,没带伞的老人能在便民服务柜里借到雨伞,安心回家;加班晚归的上班族,能取用一次性饭盒,将热气腾腾的饭菜打包带走;寒冬里,环卫工人能在柜子里找到热水壶,倒上一杯热水暖暖身子。

“有时候家里没人,送货上门的快递没办法拿,就拜托快递小哥先放到边上的加盟店,等我回来之后再去取。”一名年轻人十分感慨,“老板非常热心,会帮忙看着快递,不用担心被别人误拿。”

走过迷茫与压力,这家社区老店终于完成了它的“蝶变”。

如今,明亮的“湘村636”招牌下,是肖和斌忙碌而充实的身影。数字化工具让他运筹帷幄,服务的温度让他与社区血脉相连,崭新的形象成为居民便利生活的一扇亮窗。这新生,不仅属于肖和斌和他的一方店铺,更映照着无数返乡人在时代浪潮中,振翅欲飞、拥抱广阔天光的希望图景。(杨涛)

顶部